西方哲学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版权信息作者: (英)罗素著,张作成编译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

页数: 172

开本: 32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0069662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 > 世界哲学

定价:¥21.80

内容简介《西方哲学史》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与评论家伯兰特·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的一部哲学名著,出版于1945年,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在世界哲学理论宝库中,由名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不止一部,而罗素的这部著作却颇具特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所论述的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作者把哲学家既看作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全书在讨论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取舍。另外,罗素主张在哲学史中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不这样做就很难理解某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因而书中对一般历史的叙述也比同类著作做得要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书上、下两卷约80万字,但作者学识渊博,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书中文字优美流畅,注释旁征博引,读起来并无枯燥晦涩之感。

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声誉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 罗素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著述颇丰,其首要建树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同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道德、政治、教育、和平等方面。罗素的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数学原埋》、《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

【相关著作】

1、《西方的智慧》,(英)伯兰特·罗素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2、《罗素哲学译述集》,张申府著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美)梯利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哲学的故事》,(美)威尔·杜兰特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目录编者的话

思想者的宏阔视野活动家的现实关怀——《西方哲学史》导读

美国版序言

英国版序言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第一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第二章 米利都学派

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

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

第五章 巴门尼德

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

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

第九章 原子论者

第十章 普罗泰戈拉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

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第十五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第十九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二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第二十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二十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第一篇 教父

第一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士

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第五章 公元5世纪和6世纪

第六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七章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第八章 约翰·司各特

第九章 11世纪的教会改革

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学

第十一章 12世纪

第十二章 13世纪

第十三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

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六章 科学的兴盛

第七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八章 霍布士的利维坦

第九章 笛卡儿

第十章 斯宾诺莎

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

第十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

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响

第十六章 贝克莱

第十七章 休谟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运动

第十九章 卢梭

第二十章 康德

第二十一章 19世纪思潮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第二十三章 拜伦

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

第二十五章 尼采

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义者

第二十七章 卡尔·马克思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第二十九章 威廉·詹姆士

第三十章 约翰·杜威

第三十一章 逻辑分析哲学

文摘西方哲学史上帝的存在

在莱布尼茨看来,一切事物的普遍和谐这个事实提供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一个新的证据”。他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以前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的那些尝试。他谈到这些尝试说:“几乎一切曾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手段都是好的,也都是可以用的,如果我们将它们完善化的话。”但特别给他以深刻印象的是“如此众多的相互没有交往的实体的这种完善的和谐”。他相信这种和谐以“令人惊奇的清晰性”指向上帝的存在,因为许多没有窗子的实体的和谐“只可能来自一个共同的原因。”这就类似于设计论论证和第一因论证,虽然莱布尼茨用他的充足理由原则对这种出自原因的论证作了变形。

充足理由律莱布尼茨认为,任何事件都可以援引在先的原因来解释。但这个在先的原因本身又仍然必须援引更早的原因来解释。所以理论上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各种有限原因的、追溯至无限的连续链条。那么,当我们追寻任何事件的最终原因时,在这个无限链条中挑出任何个别原因来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总是会有另一个原因在它的前面。在莱布尼茨看来,解决办法是承认有某种原因是存在于这个因果序列之外的。就是说,它必须存在于宇宙本身的复杂组织之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