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源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客家之名: 最初见于清初《嘉应州志》,是广州一代的人对非本地人之称呼。

客家来源: 有多种说法

1. 罗香林: 中原汉族的一支,古司州、豫州流人〈山西、河南〉南迁者。《见客家研究导论》

2. 江运贵: 非汉族说,汉化的塞外民族,农业化的蒙古匈奴後裔,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客家人口占中国人口4%〉见其《客家与台湾》。

3. 房学嘉: 高度汉化的南方人,张光宇有「畲族混血」说。

4. 高木贵藏: 东洋的犹太人、中国内部造成的异乡人。高木贵藏著‧关屋牧译《日本人笔下的客家》

罗香林的客家五次南迁说:

1.五胡乱华(永嘉5年311-879):

南下避难,由中原迁建康(今南京),豫(河南)鄂(湖北)南部、皖(安徽)赣(江西)延长江北岸,赣江上下游。时有「给客制度」(流民),唐宋「客户」(无土地者)。

2.黄巢事变(880-1126):

皖豫鄂赣旧居南迁至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安史之乱应考虑)。

3.宋高宗南渡,金、元人入主(1127-1644):

宋亡客户居民再度南迁,由旧居迁粤东、粤北。

4.明末清初(1645-1867)

满清入主,再由第二、三次迁移之旧居迁粤之中及滨海,以及川、桂、湘、台,部分至贵州南及西康会理。一说:人口遽增,朝廷鼓励迁移。

5.同治间(1867以後):

太平天国失败,分迁粤南、海南岛、海外等。

客家大本营: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来台人数依次如下:

1.广东嘉应州 ─ 嘉应州(民国改称梅县,今称梅州市)旧辖长乐(今称五华)、镇平(今称蕉岭)、兴宁、平远四个县,故称四县。

2.广东惠州府 ─ 海丰、陆丰为部分客,其「海陆话」为台湾地区仅次于四县的次方言。

3.福建汀州府 ─ 客家大本营之一,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为纯客。其中永定为客家「土楼」较集中地区。

4.广东潮州府 ─ 大埔、丰顺系纯客地区;海阳、揭阳、潮阳、饶平部份客,「大埔无福,海阳无客」。潮州府的「潮州话、潮汕话」近於福佬,客家话居少数,但清代移入台湾的潮民大部分是客家。

5.福建漳州府南靖、平和、绍安、云霄为部分客。

海外客家:

抗清失败、太平天国失败避难海外者,或械闹被俘而卖到外国者。荷兰人殖民印尼,在婆罗洲遇到许多讲海陆话的人,於是继厦门话成为第二种被研究的语言,用荷兰文写的《陆丰方言》跟新竹话差异极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