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形训”之说,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说文》等书的释义,也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
由于字理识字的文字学渊在于形训,又由于形训有其局限性,于是字理识字有其局限性也在所难免:
1.依字形时行推敲,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必有谬说者在。例如,《说文》的说解,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少错误,如:“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按:行,甲骨文作附图,本像四通八达的大路。而且按照《说文》只释本义的原则,应该训为大道,人之步趋不是“行”的本义,而是它的引申义。
2.字的形体经过甲、金、篆、隶、楷等几次大的变化,由笔意改为笔势,再变为单纯的线条符号,图像感已微乎其微,形义关系已经逐渐隔断。在这种情况下,字形已经失去表义的作用。
3.由于字形讹变,在形训中出现了“望形生训”的弊病。在形训刚开始的时候,已经有这种现象。例如出现于《左传》的“止戈为武”的说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武,甲骨文作附图,金文作附图,都是上像戈,下像足迹,是荷戈出征的意思。所谓“止戈为武”,未免望文生义,不是确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