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菩萨名。根《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自誓现身六道,普救众生的菩萨,因他象大地一样,安忍不动、静之虑深密,含藏无量善根种子,故名地藏。《太平广记》卷一一一引《冥详记.孙敬德》:“自晋、宋、梁、陈、秦、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得救者,不可胜纪。”《五灯会元.赵州谂禅师法嗣.文殊圆明禅师》:“开宝中枢密使李崇矩巡护南方,因入院睹地藏菩萨象,总裁僧:‘地藏何以展手!’僧曰:‘手中珠被贼偷却也。’李却问师:‘既是地藏,为甚么遭贼?’师曰:‘今日捉下也。’李礼谢之。”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地藏会》:“七月三十日传为地藏菩萨诞辰。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法船,中设地藏王佛及十地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焰口焚化。街头遍燃香火莲灯于路旁,光明如昼。”
(guardian deity of children●Ksitigarbha)
大愿地藏王菩萨是佛教徒口中所称的“娑婆三圣”之一。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在事上讲是大地,大地是一切万物所依赖生存的,任何一物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的意思。“藏”就是宝藏,财宝足以救济人的贫苦,圆满人的事业。这位大菩萨有无量的法财,布施一切苦恼众生,且使他们都能修行成就,好像宝藏一样,所以叫做“藏”。
农历七月三十日名为"地藏节"。即地藏菩萨诞辰。 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多次为救母难,而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以此功德愿力,令多生父母离苦得乐,转凡入圣,《地藏经》是佛门孝经,而地藏菩萨更是“孝”的代名词。在中国大乘表法里是以四大菩萨为表率,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表的是孝敬。从地藏菩萨再发展出来的是观世音菩萨,叫大慈大悲……(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表落实)。孝是学佛的基石,更是做人的根本。
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地藏菩萨,虽然誓愿弘深,以十方诸佛国土,作为自己成熟众生的国土,分身尘刹,利乐有情。但其示现于中国的道场,则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的九华山。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此山岩顶,如九子团聚之概。自唐代诗人李太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之后,便改名为九华山。九华山中,有九十九峰,其中十王峰最高,海拔一千二百四十多米,其除诸峰罗列,怪石峭壁,苍翠峥嵘。山中有五溪山色,莲峰云海,舒潭印月,碧桃瀑布,东崖宴坐,平岗积雪,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九子泉声,天桂仙棕等十境,尤其引人入胜。山中寺院百余座,其中最著名的是祇园寺,百岁宫,甘露寺,东岩寺等四大丛林。皆以化城寺为中心。化城寺在化城峰上,是唐代诸葛节等为金地藏改建。
传记,唐代有新罗国(即今朝鲜)王子,名金乔觉,二十岁出家,法名地藏比丘。于唐贞观四年,携其爱犬——善听,航海来中国参学,到九华山,栖止山中。后有邑民诸葛节等上山,见其孤坐石室,以白土和米为食,敬其苦行,发心护法,为建寺院,令其安心办道。后刺史张岩,奏知朝庭,改名为化城寺。
【中国名山】九华山http://www.jhslyjd.com/
据说当年九华山地主之权,是当地富豪闵阁老公公所有。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山建寺时,曾请闵阁老送地,闵老个性乐善好施,且对地藏比丘,非常信敬,问要地多少?地藏答:‘谨要一袈裟之地足矣。’闵老认为一袈裟之地,所占几何?于是慷慨答允。谁知金乔觉撇开袈裟,竟盖尽九华山峰,闵老见地藏比丘有此神通,惊喜不已,即将九华山地,全部送出,发愿为金乔觉护法;并命儿子,随金乔觉出家。后新罗国很多人前来亲近学道,道粮不够时,煮饭常渗拌观音土(细白如粉之泥土),可见当时寺众,生活的清苦,新罗国王,闻知金乔觉比丘,率众在九华山苦修,时遣派人送粮食来供养。
金乔觉在九华山,住七十五年,至唐开元廿六年七月卅日涅盘,世寿九十九。圆寂后,肉身坐于缸内,三年后开缸,颜面如生。世人认为是地藏菩萨转世,称为金地藏。后人为建肉身宝殿,又名肉身塔。咸丰七年,与化城寺同遭火灾,但肉身无损。同治时重修之肉身宝殿,金碧辉煌,十分雄伟,终年灯光长明,象征菩萨威德光明,恒照幽冥世界,救拔众生无明暗闭之苦。因当年的金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所以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亦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