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与穷、强与弱、文明与粗暴、伟大与渺小、进步与落后等等的对比,在影片中是常见的。这也是一种很古老的蒙太奇的形式,早在十九世纪电影的先驱者就用这样的对比表现贫富的悬殊与对立。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同样比比皆是,如在杜甫的诗中就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等诗句。
我国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有许多这样的对比式蒙太奇镜头。如张忠良与王丽珍在重庆跳舞的脚,与正在践踏祖国大地的日本兵大马靴的脚迭化的对比镜头;一个女孩领着一个瞎老头在街头卖唱,与阔佬们在高楼大厦寻欢作乐的对比镜头。这种蒙太奇表现形式,甚至可以成为主要的剧作结构方法,如夏衍同志的电影剧本《上海廿四小时》,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曾经这样谈到对比蒙太奇:“一种视觉上的并列现象,在我们思想里引起了一种对比。反复并列的手法,迫使我们把两者加以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