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荀: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
荀淑(83~149年):
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荀淑为战国荀卿第11世孙,博学多识,所拔韦褐刍牧之中,执案刀笔之吏,皆为英彦。博学而不好章句。为人耿直方正,以对策讥刺权贵。汉桓帝时为郎陵侯相,品行高洁,莅事明理,有“神君”之称。育有8子,并有才名,时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
荀爽,字慈明,东汉颍阴人。“荀氏八龙”中的第6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10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彧
(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顗
荀顗(205年~289年), 字景倩,魏荀彧第六子。初仕魏,深受司马氏父子赏识,历散骑侍郎、侍中、尚书、仆射、司空。入晋后,仕至侍中、太尉、行太子太傅。
荀顗博学多闻,理思周密。他曾与钟会就《周易》问题进行辩难。又和扶风王骏辩论仁、孝的先后。他通“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识朝廷大仪,曾和羊祜、任恺共同修订晋朝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