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和中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也有零星分布,其中以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遗址和高雄林园乡的凤鼻头遗址为典型。所有的遗址位置大多在河口和河岸的低台地。原始居民们的生产活动为捞取鱼类、猎取野兽、采集植物果实和种子等,并从事原始的农耕。据推知,这个文化遗址的主人是大陆南部至东南亚最早从事农耕的居民的一支。大坌坑遗址中石器不多,遗物以陶器为主。年代约在1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与华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大致相当。大坌坑文化遗迹在大陆东南和南部沿海也有大量发现。考古学家推测:“我国东南沿海在全新世初期有一片以粗糙的绳纹陶器为代表的一种古代文化”,大坌坑文化便是这种文化的一个环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