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 维果介绍:
29岁,许多后来成为大师的电影导演尚未拍出成名作,而早就成名的让·维果已经长眠在墓穴中了。早逝的英才虽然生命短暂,但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维果一生仅拍过4部影片,其中只有1部长片(《驳船阿塔兰特号》),其余3部为短片或中片(《尼斯印象》、《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和《操行零分》),总长度不足200分钟,然而,这几部作品已经足以奠定他在电影史上的杰出地位。
维果是法国先锋电影运动后期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早期的杰出代表,作品以独特而尖锐的思想性和精致而高超的艺术性,对后来的电影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遗憾的是,维果生前没有得到公正待遇,他的影片也遭到长期禁映和被人肆意篡改的悲惨命运。为了纪念这位生前屡遭不幸的杰出艺术家,法国电影界自1959年起设立“维果奖”,用于表彰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技艺超群的青年导演的作品。
维果有“电影界的兰波”之称。的确,他与兰波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不幸的家庭遭遇,动荡的少年时期,忧郁的青年时代,而且都在艺术生命最为旺盛之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说到维果的影片,人们自然地将之比作兰波的诗歌。兰波的诗歌充满着对动荡不安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以及对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精神,艺术上追求形式的完美,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以“明确与含糊相结合”(与兰波同时代的法国诗人魏尔兰语)的手法,深刻揭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维果的影片既注重准确地捕捉现实生活影像,又不满足于机械地摹写现实,而是力争将现实影像升华到诗的境界,同时将艺术家的内心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视像。维果影片的这些特征,可以说既得益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的诗人气质,也得益于他既拍纪录片又拍故事片的经历。
影片介绍:
1)《尼斯印象》(1930)
该片被誉为纪录电影杰作,开创了“观点纪录片”的先河。内容大致为三大部分,
分别表现尼斯的大海、土地和天空。维果在影片中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并通过对比手法反映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和贫民阶层的悲惨景遇之间的巨大悬殊。
正如萨杜尔所说,《尼斯印象》是先锋派末期一部极为强烈有力的作品,
直接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带有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时常是关于性的隐喻)。
2)《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1931)
这部纪录片较《尼斯印象》来看比较平常,成就没有那么突出,知名度也不是很高,
但此片使维果和他的摄影师获得了水下摄影的经验,对后来拍摄《驳船阿塔兰特号》
中的著名抒情段落产生了很大影响。
3)《操行零分》(1933)
假期过后,一所寄宿学校的学生返回学校。学校生活单调无聊、令人窒息,蛮横的学监
由于几个孩子不听从他的训令就宣布他们操行零分,将他们关了禁闭。由于无法忍受清
规戒律和乏味的生活,孩子们密谋逃跑,但却没有成功……
该片可以说是电影史上表现少年反叛主题的先驱,不仅启发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开
山之作《四百下》,而且在美国著名影片《无因的反叛》和《死亡诗社》中也不难找到
这部影片的影子。
4)《驳船阿塔兰特号》(1934)
在亚特兰大号上,英俊潇洒的船长与美丽的茱丽叶结婚,然后开始蜜月航行,海上的生活
虽然惬意但也平凡乏味,茱丽叶显然已有些厌倦。当船停靠在巴黎时,她决定上岸到大城
市开开眼界,但面对充满诱惑与不安的城市,孤零零的她再一次迷失了方向……
本片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被英国《视与听》杂志选为世界影史
十大影片。29岁就英年早逝的维果,以这部影片留下他生命中最后一曲余韵绵长的爱情挽歌。
影片《驳船阿塔兰特号》问世后经历了悲惨的命运。1934年4月25日,在为放映商举行的放映会上,此片被认为毫无商业价值。负责发行此片的法国高蒙电影公司为了保证票房收入,强行地把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驳船驶过》加进了影片,破坏了影片原有音乐的完整性,甚至把片名改为《驳船驶过》,并且野蛮地删去了许多被认为多余的画面。然而,发行商的愚蠢删改不仅没有提高票房收入,反而招来观众不满的嘘声。1945年,这部影片终于以原来的片名再度上映,原来的音乐和被删去的部分画面也得到了恢复,但离原版影片仍有不小的差距。直到1950年,电影资料专家和电影史专家才根据原始素材重新剪接了一个据称相当接近原作的新版本。然而,所有这些对于维果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这部影片横遭删改和票房彻底失败的惨境中,维果于1934年10月5日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