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5
米格-15于1947年6月首飞,北约所起的外号为“柴捆”,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中的“佼佼者”。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是一款十分优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米格-15与同代美军的F-80和F-84相比,无论是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它们,只有F-86与其相比各有千秋。虽然在水平盘旋、俯冲加速性和作战半径上不如F-86,但由于米格-15的37毫米机炮威力大,而且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众,使它的垂直机动能力非常优异,在此方面压倒了美国的所有同类飞机。
1950年我空军装备了改进后的米格-15比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在飞机数量处于绝对劣势,飞行员缺少作战经验的情况下,向世界上第一空军强国发起挑战,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米格战斗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鸭绿江以南清川江以北建立了“米格走廊”,使美国人惊叹,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变成了主要空军强国,装备技术水平就达到了世界一流。
米格-15的主要改型是米格-15比斯,它换装了推力达2700公斤的BK-1型发动机,使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可选择携带多种武器(炸弹或57毫米火箭弹),可完成复杂气象甚至夜间良好天候情况下的截击,护航、侦察、战术轰炸等多种任务,米格-15的双座教练型是乌米格-15。鉴于米格-15的优异性能,先后被波兰、捷克等国相继仿造,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已经超过16500架,创造了喷气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
Mig-15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0.1(机长)×10.08(翼展)×3.7(机高)米。
机翼面积:20.6㎡。
空重:3636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1076公里/小时(0.9马赫)。
实用升限:15500米。
爬升率:3000米/分。
航程:1782公里。
续航时间:3小时。
发动机:1台РД-45型(仿英国“尼恩”)喷气发动机,推力2270千克。
武器系统:1门H-37型37毫米航炮,2门HC-23KM型23毫米航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