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北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永乐北藏

《永乐北藏》,又名《北藏》。官版。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敕令雕印。始刻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完成于英宗正统五年(1440)。参与者有道成、一如等。刻藏的地点在北京,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祝崇寺内的汉经厂(寺内还建有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经》的番经厂)。

《永乐北藏》是参照《永乐南藏》的结构分类,但在编函(将某几部经典编为一函)方面又作了较大的调整编成的。全藏总计六百三十六函(函号为"天"至"石"。其中,有些函内收有两类性质不同的经典),收经一千六百十五部六千三百六十一卷,始《大般若经》,终《大明三藏法数》。其结构为:(一)大乘经,二百六函(函号为"天"至"念")五百三十七部。(二)小乘经,四十五函(函号为"作"至"竭")二百三十九部。(三)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三十四函(函号为"竭"至"言")三百部。(四)大乘律,五函(函号为"言"至"初")二十五部。(五)小乘律,四十八函(函号为"初"至"爱")五十九部。(六)大乘论,五十函(函号为"爱"至"逸")九十三部。(七)小乘论,七十三函(函号为"逸"至"弁")三十七部。(八)宋元续入藏诸论,五函(函号为"转"至"通")二十三部。(九)西土圣贤撰集,十九函(函号为"广"至"漆")一百四十七部。(十)此土著述,一百五十一函(函号为"书"至"石")一百五十五部。

《永乐北藏》在初刻本告成之后,由于藏在京城,故一直作为官赐藏经,由朝廷印刷,下赐各地寺院。在南、北两藏中,它更具有官方性质和权威性(《永乐南藏》的印刷则较为容易,一般信众也可出资印经)。

到了明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因母后施印佛藏之愿,下敕雕造《永乐北藏》的《续入藏经》,并为之序。《续入藏经》共计四十一函(函号为"钜"至"史"),收经三十六部四百十卷,始《华严悬谈会玄记》,终《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全是中国佛教撰著。其中有:《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大乘起信论疏》、《肇论新疏》、《维摩诘所说经注》、《华严原人论》、《天台四教仪集注》、《教乘法数》、《佛祖历代通载》、《翻译名义集》、《百丈清规》、《三教平心论》、《禅源诸诠集都序》、《庐山莲宗宝鉴》等。

这样,初刻的正藏和初刻的续藏两项相加,《永乐北藏》至明万历十二年时,已有六百七十七函(函号为"天"至"史"),收经一千六百五十一部六千七百七十一卷。

《永乐北藏》为梵夹本。每版二十五行,折成五面,每面五行,每行十七字。《永乐北藏》今存。据李圆净《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说:"南通狼山广教寺,镇江超岸、广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

《永乐北藏》的总目名为《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又名《大明三藏圣教目录》、《北藏目录》,四卷)。收入日本编的《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北藏目录》卷一至卷四所列的是《北藏》初刻的正藏的目录,卷四之后附出后来补刻的续藏的目录(又称《大明续入藏诸集》),以及"北藏缺南藏函号"(即《南藏》收录,而《北藏》未予收录的经典的函号、经名、卷数)。它实际上是南、北藏的对勘目录,因为在每一部经典上方用大字标列它在《北藏》中的函号,而在下方则用小字注出它在《南藏》中的函号。由于《北藏目录》编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而今本《南藏目录》编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故《北藏目录》中注以"南藏缺"的一些经典,有的已在后来的《南藏目录》中补上了(如《心经集注》)。而注以"南藏"某字函的一些经典,有的则未见于后来的《南藏目录》(如《维摩经注》)。这是研究者要留意的。

线装书局在2008年重印了《永乐北藏》,这也是近六百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地整理重新刊印的一部宫廷豪华版大藏经,这是全球佛教界整理佛经出版的空前之举,结合中国大陆136位最具深度与权威的学者专家,逐字逐句进行全文校勘,务求完整保有原书之精髓,历时三载整理所完成的重刊巨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