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川中第一峰-----高峰山
高峰山位于蓬溪县北二十五公里,海拔547米,有"川中第一峰"的说法。因独特的八卦迷宫建筑,又有"川北迷宫"的美称;因方方面面求之者的应验率很高,还有高峰神灵的传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远离城镇的喧嚣,有"是一蓬莱"的赠匾。高峰山上对联、匾额甚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山上罗衣秀才的传说、王师祖仙说,极富神秘色彩。
高峰山,是得天独厚的灵岳福池,曾是以道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场,今是龙门正宗的道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初唐,续建于晚清,扩建于民国。是得国民政府众多元老崇敬的宝刹,受国内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题匾额"为善最乐"誉之。
高峰山座西面东,有三大自然景观:山上树木葱茏,覆盖全山。全山上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柏500余株,均向寺生长,此为一;遥望高峰山,恰如绿色宝塔巍然屹立,环山有8条山系,恰似8条巨龙回首高峰,高峰山顶,又形似长龙,且以唐代古刹为龙头,有如九龙翘首捧太极,此为二;高峰山有东西南北"四道寨门",方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四寨门尤以东、西寨门看得最宽最远,现修建了一处观景台,可看日出、夕阳、云海、风景之美妙,丝毫不亚于五岳,此为三。三大自然景观,自然朴素,灵秀宜人,极富道存韵致,又多田园情趣,正是亲历传统、回归自然、休闲悟道的好去处。2003年底,高峰山被评为国家AA景区。
现为四川省遂宁市市级道教活动场所,1986年已正式对外开放。
川北迷宫
高峰山神奇在于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八卦式道观建筑群,国内罕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仰之弥高,四面云山皆拜手”,登上高峰山,置身苍苍千年古柏林中,灵秀之气扑面盈怀,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大开。
山上寺庙全部建筑均为木结构,整个建筑群按《周易》八卦设计修建,5200多平方米的建筑有大小门400多道,在全国道观、寺庙中实属罕见。其门又分为正门、侧门、实门、虚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门等多种,且沿山势交错设计,故有“川北迷宫”之称。高峰山的道观建筑基本按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大主卦布局,占地50余亩,上下三层,依山就势而造。殿、馆、堂、亭纵横,楼、阁、台、榭环绕,斗拱飞檐,交错穿插,暗道机关,遍布其中。整个建筑为纯木结构,浑然一体,深蕴道妙玄机,自成迷宫仙境。精心细察,四大高峰山这样的木结构八卦建筑群,在全国宗教建筑中几乎仅此一处,堪称奇观。
(二)贵州佛教发源地——平坝高峰山

贵州省平坝县高峰山距省城贵阳市50公里。从贵昆公路48公里处左转2公里即到,是西南佛教旅游和避暑休闲胜地。
在平坝县这片广阔的平原上点缀著一簇周围约十华里的奇峰,若龟、若龙、若狮、若象,……千姿百态,有头有尾,朝向中央。中央主峰高约一公里,背南面北,人们上山从正面登上山腰,先进一个小山口,前面约有五亩宽的盆地,沿盆地再往里进,便是佛家的丛林,卍华禅院,禅院背靠主峰,主峰两肩各有一岭,蜿蜒环绕于前山峪口相接,整个山峰既苦盆地,又向靠椅。左右二岭,匀称地各突起三峰;左有面壁峰,玉屏峰,宝塔峰,右有福寿峰,天门峰、莲花峰,这罗圈式的范围中,怪石嵯峨,异树苍翠,爽心悦目的景点,星罗棋布。如古号高峰八景的“独印把关”、“鸟雅早朝”、“平地烟霞”、“怪石蟠龙”、“玉屏夹道”、“罗汉撞钟”、“南天门”、“金满斗”等。另有建文皇帝的“西来面壁”石刻遗迹,旅游家徐侠客亲临游览后,曾于他的《游记》里惊叹!“得天独厚”。
高峰山是贵州佛教燎原的星火,始于元末明初。有一僧人俗姓高,江西省抚州府高邮县人,佛讳秀峰,云游贵州,见此山奇观异景,毓秀钟灵而决心在此开辟寺庙,先觅一山洞栖息而四方募化。不久修成五楹两厢的禅院。(本寺尚遗洪武三年(1370)秀峰和尚开山碑,并见洪廷玉《明清琐记》)。这时香火兴旺,信士云集秀峰于永乐四年(1406)年圆寂。
秀峰圆寂后,他的大弟子本体,很有才干,精通儒学、佛学,他接任住持,高立法幢,大开戒坛,不亚于秀峰时的景状。
明建文四年,朝廷发生政变,燕王朱棣,领兵打进南京,夺取建文帝位,建文化装和尚逃亡西南各地,浪迹不定。永乐十七年(1420)游到高峰山,与本体和尚相见,甚为融洽而住下。本体为他建禅台于现今“西来面壁”四字的峭壁之下(见《通鉴记事本末.明纪建文实录》)。据说这四个斗大的字是他写的;山门外有二人合抱粗的两株白果树(已毁于文革)是他栽的(原称古柏参天)。他在高峰山写有很多诗词,还写完一本《从亡传》之后又云游别处去了。现遗下坐禅台的残迹。乾隆时安顺进士陈凤仪,来此游览,瞻仰古迹,留下一首诗:
金川门启帝阁空天下云游寄梵丛
迹困缁流防病虎山藏古寺卧潜龙
不堪回首六宫火最是伤心十族忠
怪得文皇无觅处托词犹说访三丰
本体圆寂后,其徒觉顺住持,觉顺涅盘后由觉心和尚弟子昌照住持。(见嵩目《法苑拾珠》)至成化(1466-1487)时期,高峰又沦为消声匿迹。
延至清初顺治七年(1650)川东双桂堂自然和尚来贵州,亲�高峰山之天然胜景,又�建文遗迹,便发心恢复这所古寺。四处募化,数年间三重堂的大庙落成,开堂传戒,广置庙产。皈依弟子千余,特别雍干时期,常年收入逾千石,常住百余僧,观其僧塔即知当时盛况。几年后,自然和尚把本山寺务交与其弟子性光和善守负责,仍返双桂堂示寂,延续至嘉道年间都是蒸蒸日上。到咸同之际又遇太平天国的反清�争,烽洇弥漫城乡。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寺庙又被摧毁。光绪十七年(1891)有天然和尚来主持,建茅舍,初具庙产。高峰田地尽被劣绅侵占分割。天然和尚起诉控告到官,经官府判归高峰。劣绅们不甘失败,纠集一伙暴徒,趁天然从平坝归来之际,埋伏在庙山脚的路旁。把天然和尚活活打死,随及上山把庙内财产一掳而光,僧众骇然而散。
光绪二十九年,贵阳了尘和尚奉平坝县县长赵文炜的邀请,他约集空月、原知二位高僧一道上高峰山重振寺庙。先追究天然和尚的命案,查明首恶逮捕服法后,随及动工修筑寺庙。了尘和尚颇有家私,这届复修寺庙,除施主的捐助,他个人拿出的银两数以千计。
不几年,寺庙建成四重堂的四合大院,有山门、接引殿、金刚楼、大雄殿、法堂、王皇阁、韦驮殿、灵官堂、半山亭及两厢僧房,共计四十六间,均为砖本结构,建筑宏伟,布局谨严,飞檐危阁,雕梁画楝,无限壮观,塑有佛像四十余尊,还有缅甸赠玉佛一尊,神彩奕奕,栩栩如生。又于日本请回一部大藏经。于是雄树刹竿,高立法幢,大开法戒,至宣统三年已传戒六度。
了尘大师是当时的文豪,他留下一部著作《了尘文集》共十本,全是律诗或各种词牌,大约五、六千首,其中有一本尽是文字游戏,有太极图式,莲花瓣式、卍字式,回文颇多。
宣统元年(1909)改为“十方业林制”,结束了僧家独营垄断的历史。民国八年(1914)广妙法师任高峰住持时,又建藏经楼及僧舍。民国二十年(1931)省佛协主席平刚(省参议长)及果戈兀法师推荐高峰青年僧伽慧海、道慧、寒竹、印法、明照、传铭、性初、印周八人赴“重庆汉藏教理院”报考,都得录取,七年卒业后,尽皆分发。
民国三十一年(1942)持省、定安两位高僧又计议,为顺应时代要求,将高峰丛林制改为委员制,成立“贵州高峰佛学院”。邀请贵阳各寺庙高僧、居士及高峰僧众举行会议,组织院董会推举平刚为董事长,定安老和尚为副董事长,恭请太虚法师(中国佛教会主席)为院长,太虚法师任命刚从佛学院毕业的慧海大师(现任弘福寺方丈)来黔主办。慧海、印顺、玄哲几位大师分别任课,于民国三十一年开始,川、滇、黔三省青年学僧,来此就学者五十余人。连续四、五年培养了不少僧才。至一九四六年国民党经济危机,人民公粮加重,高峰山的收入,完成公粮外,学院就无开支,因此终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