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葆璋(1866.1.20——1940.7),字镜如,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光绪七年(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回闽招生,推荐谢葆璋北上应试,考入该学堂第一届驾驶班肄习。十年(1884年),学成毕业,派登“威远”舰实习。实习期满,进入北洋舰队服役。
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清廷在英、德两国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竣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员出洋接带。谢葆璋随管带邱宝仁赴德国接带“来远”舰,翌年春顺利驶抵天津大沽。谢葆璋因接舰有功,获清廷奖赏,留在“来远”舰任职。十五年(1889年)初,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拣员补署要缺,谢葆璋升署右翼左营守备,充“来远”舰驾驶二副。署缺三年实授。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开战不久,日舰“赤城”被击成重伤,转舵驶逃。谢葆璋协助帮带大副驾驶“来远”舰,立即尾追攻击,进一步重创“赤城”,迫使其逃离作战海域。战至下午3时20分,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舰集中火力进攻“来远”、“靖远”。两舰以寡敌众,苦战多时,均受重伤。“来远”舰中弹200多颗,引起猛烈火灾,“延烧房舱数十间”。在此危急时刻,谢葆璋奉命驾舰冲出日舰的包围,驶至大鹿岛附近灭火施救。海战结束后,其与管轮人员密切配合,将已受重伤的“来远”安全驶归旅顺基地。“驶回旅顺口之际,中西各人见其伤势沉重,而竟安然返旌,无不大奇之”。
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日军水陆夹击威海卫港内的北洋舰队。正月十二日凌晨,日本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来远”舰中雷翻转,露出红色舰底,顷刻沉没。谢葆璋落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拼命游上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清廷将幸存官兵全部遣散,谢葆璋返归原籍。
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命令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统领新建北洋海军,以萨镇冰为帮统,兼任“海圻”号巡洋舰管带。并命他们“选择朴实勇敢、熟悉驾驶之员,督同认真操练,以为整顿海军始基”。经萨镇冰推荐,谢葆璋被起用为“海圻”舰大副。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山东烟台设立海军练营,调谢葆璋任管带,兼任练营内附设的海军学堂监督。三十二年(1906年),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准,兴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舍,“建筑和堂务筹划,悉由谢葆璋主持”。三十四年(1908年),新校舍落成,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为第一任监督。宣统三年(1911年)春,烟台海军学堂发生学潮,海军部派军制司司长郑汝成前往处理。事后,郑留任学堂监督,谢葆璋辞官回籍。
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出任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民国二年(1913年),授海军少将,调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九年(1920年),改任海军部参事厅参事。十五年(1926年),署理海军部次长。十六年(1927年),任海道测量局局长,旋又兼任海岸巡防处处长。二十年(1931年),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北京。二十九年(1940年)病逝,终年75岁。其女谢婉莹,笔名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儿童文学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