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翼龙目(Pterosauria)
翼龙目是一类征服空中会飞的爬行动物,其特征是前肢第四指骨特别加长支撑由身体侧面延展的皮膜,变成翅膀,适于空中飞行,胸骨也相应地发达。最早出现于侏罗纪的Rhamphorhynchus Meyer(喙嘴龙)可作为代表,长约60cm;双颞孔,大眼眶,具眼前孔;头骨和颌骨的前部引长,带尖齿,可能捕食鱼类;颈较长,转动灵活,背部缩短;尾很长,约为荐前脊柱长度的2倍,尾末尚有一卵形的皮膜;前肢的肱骨粗壮,桡尺骨颇长,第四指极长,形成翼的主架,第五指消失,其他各指退化成小状;肩胛骨与鸟喙骨强大,连接胸骨,作为附着鼓动翅膀的肌肉之用;后肢小。
【发现史】
翼龙类化石在北美、南美、欧洲、非洲、亚洲、澳洲等地都有发现。第一具翼龙化石是1784年由意大利自然学家CosimoCollini发现。乔治·居维叶(GeorgesCuvier)在1809年将此物种命名为翼手龙Ptero-dactyle;然而因为科学名称的标准化,这物种的正式名称改成Pterodactylus。1828年,玛丽·安宁(MaryAnning)在英国莱姆里吉斯发现了双型齿翼龙(Dimorphodon)。
自从1784年在索伦霍芬石灰岩发现第一个翼龙类化石以来,当地冲积层已发现29种翼龙类。现在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翼龙类是采用主动飞行,而非原先认为的滑翔。
大多数翼龙类的骨头是中空的,当沉积物堆积在它们身上时,骨头会被压平。当沉积物堆积到它们身上时,沉积物会压缩骨头,而非压碎骨头,所以化石保存得不是很好。目前保存最良好的化石是来自巴西的AraripePlateau。
【分类】
翼龙目分为两个亚目:
喙嘴龙亚目(Plieninger,1901):一种早期翼龙类,此亚目的许多物种长有尾巴,翼上有短指骨。它们体型小,手指仍然适合攀爬。它们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持续到侏罗纪晚期。喙嘴龙类为并系群,翼手龙类是从它们演化而来,而非两者有共同祖先。
翼手龙亚目(Plieninger,1901):这种翼龙类有短尾巴,翼上有长指骨。它们最早出现在侏罗纪中期,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
喙嘴翼龙亚目 Rhamphorhynchoidea (并系群)
双型齿翼龙科 Dimorphodontidae
蛙嘴龙科 Anurognathidae
曲颌形翼龙科 Campylognathoididae
喙嘴翼龙科 Rhamphorhynchidae
翼手龙亚目 Pterodactyloidea
鸟掌龙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帆翼龙科 Istiodactylidae
鸟掌龙科 Ornithocheiridae
无齿翼龙科 Pteranodontidae
夜翼龙科 Nyctosauridae
梳颌翼龙超科 Ctenochasmatoidea
鹅喙翼龙科 Gallodactylidae
翼手龙科 Pterodactylidae
梳颌翼龙科 Ctenochasmatidae
准噶尔翼龙超科 Dsungaripteroidea
德国翼龙科 Germanodactylidae
准噶尔翼龙科 Dsungaripteridae
神龙翼龙超科 Azhdarchoidea
Lonchodectidae科
古神翼龙科 Tapejaridae
神龙翼龙科 Azhdarchidae
其中著名的属包括:
准噶尔翼龙属(Dsungaripterus)翼展长3公尺,有个不寻常的骨头冠饰沿者口鼻部而下,颚部长、狭窄、弯曲、顶端尖。它生存于早白垩纪。
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长达1.8公尺,翼展长7.5公尺,生存于晚白垩纪。
翼手龙属(Pterodactylus)翼展长50至75公分,生存于晚侏罗纪的湖岸。
南翼龙属(Pterodaustro)一种生存于南美的翼龙类,翼展长1.33公尺,有超过500个长而狭窄的牙齿,可能用来过滤食物,类似现代红鹤。
风神翼龙属(Quetzalcoatlus)翼展长12公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行动物,生存于晚白垩纪。
喙嘴龙属(Rhamphorhynchus)生存于侏罗纪,尾端有标状物,可能用来在飞行中稳定尾巴。
【绝灭原因】
翼龙类生存的时间很短,白垩纪末期绝灭,这可能由于当时出现了“现代化”鸟类,受到排挤,无法与温血而灵活的鸟类竞争之故。
准噶尔翼龙
Dsungaripterus Young(准噶尔翼龙) 这是发现于新疆乌尔禾下白垩统上部的完整飞龙类化石。体较大,两翼伸长可达3.5m。体长约0.9m。头骨长,前端窄而尖锐。头骨上中棱发育。鼻孔与眼孔连通成大孔。上颚有14-15个牙齿,下颚有11-12个牙齿,但颌前部无牙。第四腕骨与第四指骨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