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李塔汇镇(现并为石湖荡镇)上的李塔,又作礼塔,始建年代无考。按照清人所撰《李塔延寿寺院记》的说法,李塔始建于唐朝初期,因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曾经出任苏州刺史,所以叫做李塔。又有一种说法,塔为曹王李明所造,故名。此外还有一说,塔中有碑名《重建礼塔记》,李礼同音,故而致讹。后人考证,塔的风格接近宋塔,并且是先有塔而后才有寺,这又给古塔增添了 一重历史考据的迷雾。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有僧人创建澄庵,此后于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改澄庵为延寿寺,因此李塔也叫延寿寺塔。 李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七级方塔,高约33米,塔里原有木梯,可以拾级而上。各层壶门外的壁上嵌有200尊形态各异的佛雕。在石柱和砖上,依稀可见捐款人姓名。 1997年在县政府领导和市文管会共同出资下,已修缮完成。
李塔传说:
相传,松江府境内有二位同窗好友,义结金兰,仕途得意,同在京城做官,后又告老还乡。
王员外唯有一女,容貌出众,姚员外之子才华横溢,王小姐和姚公子从小就由父母作主,结为百年之好,两人也以兄妹相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姚公子父母双双病故,家境败落,至亲好友也避着姚家,往常门庭若市,一下变得门前冷落。王员外念在姚公于先父的份上,便把他接回自己家中,但心中是大大的不悦,千方百计寻找赖婚机会,处处亏待姚公子,真是世态炎凉人情薄。王小姐生性懦弱,任凭父亲布摆。她有个贴身使女李丫环,却是个深明大义的姑娘。
转眼到了大比之年,为了赴京赶考,姚公子忍着屈辱向岳父大人说出要进京赶考的愿望,并指望他帮助解决进京盘缠和费用。谁料,王员外一听此事,满肚子的不快,非但分文不给,反而还奚落了他一番,王员外余怒不息,当即提出不答允这门婚姻。姚公子受到耻辱、羞愧交加,同意解除婚约,当场写下退婚书,并拂袖愤然离开了王家。再说李丫环得知此事,大吃一惊,对姚公子的遭遇深表同情,李丫环瞒过王家尾追姚公子,苦苦挽留,并把姚公子带回自己家里,软语宽慰、勉励,李丫环母女俩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但也把姚公子当作自家人一样,姚公子在李丫环家一边帮助干些家务,一边发愤苦读,三年后,李姑娘得知姚公予又将赴京赶考。李姑娘一路相送,路上,二人倾吐了爱恋之情,并互赠定情之物,一时也依依难舍。姚公子辞别李家母女后,进京赴考,三元及弟,金榜夺魁,一下轰动了整个京城,文武百官无不前亲祝贺。连皇上也惊叹不已,可惜皇上已无公主,一些有女儿的文臣武将都争着想把女儿嫁给他,但被姚状元一一委婉拒绝。皇上得知了他不丢糟糠之妻,愿与贫家女子相配一事后,更是赞叹不己,便降圣旨,恩准他接回状元夫人在京完婚。姚状元便速速差人前往松江府。王员外知道姚公子考中状元,便使用调包计,暗中谋杀了李姑娘,撕毁退婚书,又把自己的女儿送往京城。王小姐一到京城和姚公子见面后,姚公子竟一时傻了眼:李姑娘怎么换成了王小姐。其中必有蹊跷。王小姐也懵懵撞撞,姚公子怎么这样冷淡,但又不好细问。姚状元先把王小姐安顿好,随即派人到松江府查明此事的来龙去脉,而婚期迫在眼前,姚状元非常焦急,等到一切查访清楚后,已是婚期前一天了。姚状元得知李姑娘遭王员外惨害,心中自是万分悲伤。当夜挥笔写成奏章。
这天,朝廷上下掌灯结采,皇上亲临状元府为姚状元主婚。可姚状元当堂喊冤,皇上闻惊,沉下脸来,大声叱道,“何人喊冤?”“姚状元跪在堂阶上,双手递上奏章,皇上接过过目,龙颜大怒,当即降下圣旨着吏部官员亲去松江府缉查此案。李丫环一事终于查实,王员外被定成死罪,姚状元谢过皇上后,请假赶回松江府,前往李姑娘遇害殉难处,为李姑娘修建了一座塔,名为“李塔”,以示对李姑娘的怀念,皇上对此深为感动,特为此塔题了“李塔”二字的金匾。
当王小姐得知父母亲欺贫爱富,谋害了李丫环,调包换自己一事后,也含愤自尽了。
讲述者:何东明 男 六十一岁 初小
新浜乡白牛塘村农民
采录者:彭雪花 男 四十一岁 大专
新浜乡新浜中学教师
流传地区:新浜乡
采录日期:一九八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