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做为货币的物品。然而,以砖茶代货币,并且通行百年之久,恐怕还是蒙古族聚居区特有的现象。
蒙古人饮茶(尤其是饮砖茶)之习究竟起于何时,现在大概无法考证。但是,从砖茶传入蒙古地区,并逐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始,砖茶便起而压倒群雄,迅速得宠于蒙古族牧民,夺取了代货币的资格。
内地商人得以深入蒙古腹地经商,起于清朝康熙时代,然其盛期则在清末民初对蒙贸易的彻底开放以来。内地商人携茶、粮食、布匹及其他日杂用品纷至沓来,以易蒙地各种物产。除用米、布直接易皮毛以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
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也。“二四”每箱约值三十三元(银元),每块重五斤半,值一元二三角。味美而经泡,色红而叶肥,被视作上品,为普通蒙古人所喜爱。其中尤以湖南所产最受欢迎。若持以换皮毛,可当二元币通用。“三九”茶则每块约值六角左右,亦被当做一元币通行。除“二四”、“二七”、“三九”等茶外,尚有一种被称为“千两茶”的“砖茶”。此种茶似乎是以柳树模型制成的,因而形状酷似柳干。出售或用以交换时,则横锯如砧板状。此茶亦曾做为货币流行于内蒙古各地。
解放后,在党所领导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下,砖茶才逐渐褪尽了其“货币”外衣,恢复了它做饮料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