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庞安时(约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钻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融会贯通。庞安时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庞安时少时即喜医方,潜心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专著。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排除理学思想的干扰,因而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在伤寒病上有卓越的贡献。他因其苦钻古典医学和大胆实践探索,表现在临床时无论医药针摩,都“挥洒自如”,疗效显著。但他也是一个典型的不受前人的理论束缚,坚持苦学多思,大胆探索,因而在中医事业有许多建树、许多创新。象开设病坊,留诊病人,这是北宋时期中医的一个创举。他还根据医药事业的需要,减少病人负担,为病人生产药材,实施药物产、供、用一条龙。坚持为医“不致于利”,其高尚的医德医风,对今天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庞氏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因年代久远,这些医学著作现在大多遗失,仅存着一部《伤寒总病论》。
轶事传说庞安时与苏东坡
庞安时与苏东坡交往密切。因为苏东坡擅长书法,经常有朋友馈赠他好墨,庞安时治愈了一个人的重病,没要患者一文钱,只要他把祖传的名墨(自称是制墨名家张廷珪所制)送给他。庞安时又把墨拿给苏东坡,跟他要了几幅字作为交换。苏东坡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还主动替他做广告,说他医术高明,善于治疗怪病,治疗伤寒,手到病除。
庞安时与杨井
北宋名医庞安时对祖国医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历史已有记载,他的传闻逸事在浠水民间代代流传。
相传,有一年大旱,浠水城郭乡杨家铺一带瘟疫流行,可庞安时发现他开的方子在别处灵验,而在这里就不灵了。他来到这里一看,才发现这里的村民吃水、用水不分开,都取自污秽不堪的塘堰,要解决问题,必须立即打井。于是,他找到在当地行医、一个叫杨可的弟子,师徒二人一起上山寻找水源。他们两人走到一个山坡下,庞安时在一颗小树边停下来,见树旁的密密草丛,高兴地说:“你看,这么干燥的天气,此处却不断涌出清水,这不是找到了水源吗?”杨可大喜,送走老师之后,按老师的策划设计,开始在此打井,同时请来石匠。将白石打成石井圆圈,一直从井底码砌到井口,共用了72个圆圈,砌成一眼深层泉水井,此井水质清洌。他再用此水煎药给病人服用,果然,药到病除。当地村民取水食用后,男女老幼个个红光满面,疾病全无,齐赞庞安时师徒为他们做了件大好事。于是大家计议,请来一个石匠,在石碑上刻上“庞公井”三个大字,准备立在井边,当庞安时听说这事时,立即赶来劝阻说:“井是你们杨家人开,供大家用,怎么把功劳记到我的帐上呢?要是给它取个名,就叫它杨井”。
如今,“杨井”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