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佐(1050-1103)北宋学者。字显道,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元丰进士。徽宗时,因召对忤旨,废为民。受学于二程,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先生”。程颐尝问其所进,答曰:“但去得一矜字尔。”强调“穷理”、“居敬”为入“圣德”之门。为后世学者称道。著有《论语说》、《上蔡语录》等。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他为了在学问上做出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时值寒冬腊月,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十分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公元1085年,谢良佐进士及第,中进士后,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公元1101年,谢良佐被人推荐,受到宋徽宗的召见,被派往书局任职,后又斥为管库,监管京西竹场。他认为宋徽宗的年号“建中”与唐德宗的年号相同,很是“不佳”,还说皇帝“不免播迁”,因此得罪了皇帝,被关进监狱,废为平民。但后来北宋的结局正应验了谢良佐的预言。公元1103年,谢良佐逝世,谥号“文肃”,清时从祀孔庙。
上蔡哲学在程朱理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理学的创立者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为朱熹。谢良佐师承二程,二程对谢良佐极为赏识。程颢初见谢良佐时就称道:“其才能广而充之,吾道有望矣。”还曾说:“是子展拓得开,可望矣。”程颐许为“切问近思学者”。谢良佐也不负师望,不仅将二程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且是把二程之说传于南方的重要人物,并且最终形成以朱熹学术为主体的新儒学,开启儒学史上的新篇章。
谢良佐是心学的奠基人。谢良佐提出“心为天之理”的命题,提出“心与天地同流”,认为心、仁、理是一体的。谢良佐的思想已经具备心学的雏形和基本模样,开陆九渊心学之先河,被认为是心学先驱。古人黄震认定“象山(陆九渊)之学源于上蔡(即谢良佐)”。
谢良佐是湖湘学派的鼻祖。谢良佐对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正式确立者胡宏、集大成者张轼都有很大影响。谢良佐为官湖北应城,典学胡安国以高位修弟子之礼去拜访他,向他求教学问,从此胡安国成为谢良佐最重要的弟子。胡安国继承了谢良佐很多方面的思想,并把它传给儿子胡宏,胡氏父子构建了宋明儒学的一个新体系,形成了湖湘学派。南宋儒家真德秀认为,“上蔡传之武夷胡氏,胡氏传其子五峰(胡宏),五峰传之南轩张氏(张轼),此又一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