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概况绍兴县柯桥街道地处浙江省东部富庶的宁绍平原,东距绍兴市13公里、东方大港宁波106公里,西距人间天堂杭州50公里,北至东方明珠上海185公里。沪杭甬铁路、高速公路、104国道横穿境内,交通区位甚为优越。街域面积16.5平方公里,街道下辖29个社区(居委会),1个社区服务中心,总人口8万余人。

二OO一年八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柯桥街道,为绍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柯桥街道南屏会稽山,北为平原水乡,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有"金柯桥"之美称,极具"东方威尼斯"之特色。文化底蕴厚重,千年历史,物竞风流,古街、纤道、雨廊,勾勒出浓郁的水乡风情。柯桥作为绍兴县水乡、桥乡、酒乡和石文化的杰出代表,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现已发展成为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可谓"赤橙黄绿紫五彩缤纷,东西南北中万商云集"。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柯桥这座古老而崭新的城市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绍兴滨海工业区位于绍兴北部,东至曹娥江,南至沪杭甬高速公路,西临萧山,北至钱塘江,总面积100平方公里。2002年6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工业开发区之一。

工业区紧临杭州、宁波,距沪杭甬高速公路绍兴道口只有4公里,周边交通便捷发达,有陆海空立体式的交通网,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滨海”土地资源充足,有利于大批工业项目安置落户,而且随着开发建设的推进、土地的不断升值,这里将是不可多得的“黄金宝地”。

地理位置滨海工业区位于古城绍兴北部,钱塘江南岸,距上海220公里,宁波120公里,离萧山国际机场20公里,距沪杭甬高速公路绍兴道口4公里,至绍兴县城——中国轻纺城18公里,离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区25公里,是接轨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黄金带的开放型经济窗口。开发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生态环境优越。

悠久历史元代,柯桥西边的“阮社教寺”遭毁,“归并柯亭灵秘寺”。“灵秘寺”是柯桥融光寺的前身,“柯亭灵秘寺”,应是“柯桥灵秘寺”,此处是用了旧称。南宋虽然有了“柯桥”的名称,但有时也可能使用旧的名称,就像“山阴”虽然早就被“绍兴”所取代,有些人仍自署“山阴某某”一样。“灵秘寺”也称“灵秘院”,嘉泰志谓其在“柯桥馆之傍”。“柯桥馆”其实就是“柯桥驿”,与作为建筑的“亭”的作用一样。驿馆的设置,不仅要交通方便,还需能补充给养,处人口较多,相对繁华的地方,适宜于安顿官员。《越绝书》载,秦始皇“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都亭”其实也是驿馆,只是级别相对要高。

明代张元忭的《三江考》谓“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约嘉靖末年,明代名士王稚登自西兴码头雇小船东航,日暮至柯桥,其诗写道:“竹箭一流明客枕,芙蓉两岸夹松窗。”认为“应接不暇,良非过称。”柯桥原城隍庙有楹联:“市开弘治七载”,“弘治”是明代年号,“弘治七载”已在公元1494年,而此早300年,陆游诗中已有“市”的明确记述。联中的“市”可能是为使柯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弘治七载新开大市,这里的“市开”,或有像今天的经过一番广告运作后,举行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如柯桥以北九公里的安昌,在明弘治年间开市那天,前来赶市的邻村人发“餺飥”四枚,而此前安昌早已是市民聚居地,唯“大市”出钱清,“小市”出白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帝南巡,在柯桥永丰坝前的放生池亲临放生。后有郡守李铎为此撰文立碑。现在柯桥有永丰桥,与融光桥相邻,而李铎的碑已不存,碑文也已亡佚。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下经过柯桥,作《题柯亭》诗一首。此诗载于《乾隆绍兴府志》卷首。后来《嘉庆山阴县志》“柯亭”目下又特地记述:“乾隆十六年,翠华临幸,有御制《题柯亭》诗。”乾隆二十一年(1756),柯桥西官塘设“柯桥巡检署”,系“详请白洋巡检移驻”,历时数百年的白洋巡检司也因此而废。白洋巡检司曾是绍兴一个非常重要的海防机构,常驻弓兵32名以御寇。“移驻”柯桥,可见当时柯桥地位的重要。从中还可知此前柯桥早已有“东官塘”、“西官塘”的名称。过了二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3)又加修葺,说明当时对此十分重视。随着岁月的变迁,至嘉庆年间(1796-1820),宋代的柯桥驿和其西的钱清驿已“久废”了。

清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自治,柯桥始建镇,名柯镇,隶周围58个村。民国初期,柯桥一直区、镇建制,是绍兴最大的一个集镇。柯桥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南近山,北邻海,而且交通方便,继晋代水路——浙东运河通过柯桥,唐代有纤道过境;明清时陆路山阴干道通过柯桥;民国时萧绍公路开通,在柯桥设车站;以后萧甬铁路通车,柯桥建有客运站和货运站;埠船航班沟通百里内大小集镇。今天看来,当时柯桥集镇的面积并不大:东起柯亭,西至西官塘三眼桥,南到上市头得胜桥,北止于下市头今农贸市场。然而据1936年统计,当时有各种商铺672家,其中钱庄8家(据2002年8月9日《绍兴县报》)民间有“柯桥500支撑竿”之说,被称为“金柯桥”,与绍兴东面的“银皋埠”遥遥相对,其中急水弄东侧称“饭架街”,是柯桥最热闹的地段。每年九月十二日,柯桥城隍庙会市吸引四邻八乡的赶市人,整个柯桥几乎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1949年10月,绍兴分为会稽、绍兴两县,其中绍兴县政府驻柯桥,成为县域中心。1954年为县直属镇,当时直属镇共三个,另两个是安昌和东关(今属上虞)。1981年柯桥与安昌同为建制镇,在此前后,柯桥轻纺业兴起。1985年在镇西建“柯桥轻纺市场”,1988年,位于今东升路的“绍兴轻纺市场”开业,1992年更名为“中国轻纺城”。“轻纺”改变了柯桥的面貌。1994年成立“浙江省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轻纺业带动柯桥的经济全面发展,集镇面积急剧扩大。白天,交易区万商云集,入夜,商店华灯争辉。2001年3月,绍兴县行政中心迁至柯桥,柯桥作为一座功能齐全的新城市,进一步出现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