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吉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3~前375)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和修辞学家,著名的智者。他是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人,约生于公元前490年或稍后。早年随恩培多克勒学习修辞、论辩、自然哲学和医学。公元前427年为请求联合反对叙拉古而出使雅典,晚年在特萨里亚的拉里萨居住。他主要是教授高尔吉亚继承了恩培多克勒的学说。认为感觉是由自然物发出的流溢物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产生的。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对“非存在”的论证中。他利用爱利亚学派的论辩方法,得出了与爱利亚派学说截然相反的“三个命题”。①无物存在。他提出,如果有物存在,则该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然后他通过反证法进行了一系列逻辑论证,证明这三者都不能成立,因而结论只能是什么都不存在。②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他论证说,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真实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思想到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可以思想到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 6头12足女妖、吐火怪兽等等,这说明我们的思想是不可靠的,存在是认识不到的。③即使我们可以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因为我们告诉别人时使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同存在物并不是一个东西,我们告诉别人的就只能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物。高尔吉亚的这种一切皆无、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不可言说的主张,鲜明地体现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

高尔吉亚的这种论辩方法是典型的智者诡辩术,成为晚期希腊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主义流派的重要思想来源。不过,他的这些思想也从否定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对人类认识史有积极意义的问题。他对存在与非存在的论证,批判了爱利亚派只承认存在否认非存在的形而上学错误,揭示了存在与非存在的辩证关系,包含着存在与非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以赞同的态度转述了G.W.F.黑格尔对这一思想的肯定:他关于思想的东西可以是不存在的以及语言异于被表述物的观点,阐发了思维与存在、概念与外物的差异。这些对以后哲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其观点甚至比普罗泰戈拉更为极端。普罗泰戈拉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使他相信看上去是真实的东西,所以“一切皆为真实”。高尔吉亚又认为,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并以此为事实,论证勒“一切皆为虚妄”的观点。此外,由于个人所知道的仅是他的个人自觉,因此,根本没有判定真理的客观标准。高尔吉亚的观点和普罗泰戈拉一样,都可归为虚无主义,因为他们指出,不存在判断知识或真理的客观方法。智者的观点也可归为唯我论,因为自己除了能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和意识状态之外,别无所知。因此,高尔吉亚得出三个著名结论:(除了个人得自觉以外)无物存在;若有外在于个人得任何事物存在,它则永不可知;若任何可知得事物存在,个人则无法与他人交流其存在。根据高尔吉亚得观点,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若能成为可能,那么听者与言者的思想状况必须一样,而这永不可能。同样,要认识外在于心灵的物体,心灵与外界也必须相同。因此,要了解心外之物,并将知识准确地从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那是不可能的。

智者清楚而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自然界和知觉着的个人之间存在的鸿沟。他们还强调,确认名称、概念和外界事物之间关系是困难的。事实上,智者清楚地意识到,要证明任务事物外在地(自然地)存在也很困难。人类总有一个很强烈地愿望,要把一切具体化,亦即,某物若有一个名称,人们就相信它是存在的。对于这个信念,高尔吉亚说:

如果想象(思维)中的事物是存在的,那么所有想象中的事物都存在。进而若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进行想象,事物将会荒谬之至。因为,即使人可以想象一个飞人或者在海里跑的马车,而人却不能立刻就飞起来,马也不能立刻在海里奔跑。(Kennedy,1972,p.45)

智者还提出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个人能知道另一个人意识中的什么呢?人们至今尚未给出满意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