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9--1998
湖南省资兴市七里镇人。一九二八年参加湘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二团营技术书记,第二纵队连党代表,红四军军部参谋,红三军第七师作战科科长、代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四方面军一局局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教员、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大学第四、第六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参谋处副处长、处长、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长春卫戍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吉黑纵队司令员,独立第三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军长,湘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训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原名曹李槐,字植三,号树邦。1909年 11月 15日生于湖南省资兴县(今为市)北乡蓼江市下洞曹家。10岁入私塾,后就读于郴侯小学和资兴县中学。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革命武装到达其家乡,会同当地中共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他毅然投身其中,并于3月报名参加工农革命军第32团,后随部队到井冈山,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连党代表、军部参谋,红3军7师作战科科长、师参谋长、代理师长。1933年入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任红1军团第1师、第2师和红7军团参谋长,同年11月调任少共国际师师长。1934年6月任红5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东安宜黄等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协助董振堂指挥红5军团执行后卫任务,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红5军团改编为第5军并随红四方面军行动,任代理参谋长兼作战科科长。1935年10月调任红四方面军司令部第1局局长。翌年2月,在随军南下阿坝地区时因向有关人员表白拥护北上抗日主张,被张国焘撤销职务、开除党籍,派遣到红军大学任军事教员。不久恢复党籍,任“红大”上级指挥科科长。到陕北后,任抗日红军大学(后改抗日军政大学)第4、第6队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八路军留守处副参谋处长,后任留守兵团参谋长,参与指挥了保卫黄河河防的20余次作战,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贡献。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翌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初期赴东北,先后任长春警备司令、卫戍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吉北军分区司令员,吉黑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师长。1947年9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人民解放军第3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在所部担负主攻天津的作战中,他亲临突击部队第一线实施指挥,使部队预期达成作战任务。1949年5月,任人民解放军第47军军长,同年10月兼任湘西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宜沙、西南等战役和湘西剿匪作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军长,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2年回国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56年起任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1962年兼任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主任,参加领导了多种飞机、 导弹等航空装备的研制和定型工作。1982年11月退居二线,1985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
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