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 - 1986)
是当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中总共出版了三十九部诗集,主要有《泪城》(1921)、《全是爱》(1923)、《信鸽》、(1929)、《裙兜里的苹果》(1933)、《维纳斯之手》(1936)、《穷画家到世间》(1949)、《妈妈》(1954)、《铸钟》(1967)、《皮卡迪利的伞》、(1979)、《避瘟柱》(1981)、《身为诗人》(1983)等。除了诗歌创作,塞弗尔特还译过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作品,创作出版过《极乐园上空的星星》、(1929)、《手与火焰》(1943)、《世间万般美》(1983)等文集。塞弗尔特于1996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84年,因展现出“人类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1年9月23日生于布拉格,
1986年1月10日在布拉格逝世。他出生于工人家庭,
在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布拉格日什科夫工人区长大,童年生活十分凄苦,未念完中学就跨进社会,
在报界任职并从事文学工作。塞弗尔特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积极投入革命斗争,
参加了共产党并去苏联参观访问。在布拉格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中,
他迷恋上了捷克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特别喜欢被称为捷克的“诗圣”——扬·聂鲁达的诗作,
并开始了写作的最初尝试。不满20岁,他就奉献给诗坛一部诗集《泪城》。
从此,他用自己富于创造性的笔,开始在诗歌的田野上辛勤耕耘。
在爆发两次较大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处于暂时低潮的20年代,
西方的哲学思想和各种文艺流派对捷克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捷克现代派诗歌兴起。
塞弗尔特等人于1920年发起组织捷克20年代最有影响的现代派文学团体“旋覆花社”。
当时,塞弗尔特在政治上退出共产党,在艺术上向法国诗人兰波、阿波利亲尔等人寻求借鉴。
这时期出版的诗集如《全是爱》(1923)、《无线电波》(1925)等,己不像《泪城》那样画面明晰、
感情炽烈。1923年他赴法国、瑞士访问,进一步加强了与现代派诗人们的联系。
30年代,特别是1936年以后,
捷克的独立日益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慕尼黑协议出卖了诗人的祖国。
这时,塞弗尔特彻底从“自我”走向了沸腾的斗争生活。
这一时期主要诗集有《别了,春天》、《披上白昼的光》、
《鲍日娜·聂姆佐娃的扇子》以及《石桥》等。
1945年,他的祖国获得了新生,诗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面对现实,反映时代,竭力反对“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那种死水一潭的文坛局面。
由于他曾多次带头批评捷克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以及反对个人崇拜等,
他受到过多次的公开批判,因而多次中断创作。
这段时期的主要创作有诗集《穷画家到世间》、
《继克托尔卡之歌》、《母亲》、《孤岛上的音乐会》、
《哈雷彗星》、《铸造的钟》、《皮卡迪利的伞》、
《避瘟柱》以及回忆录《世界美如斯》。
塞弗尔特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编辑工作达60年之久,写了30部诗集和几部散文集。
他曾一度担任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主席的职务。
为表彰他对捷克新诗的发展创作的重要贡献,
共和国总统曾于1966年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并再版他的诗集。
1971—1984年间,他的诗作已出版了18卷共17万8千册。
它们已成为捷克斯洛代克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塞弗尔特彼授予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
但他获奖时已卧床不起,
只是在获奖后发表过唯一的一次谈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