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介绍

周秉德,即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副社长、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德。

周秉德长征路上忆伯父周恩来鲜为人知的军队情缘题:

周秉德长征路上忆伯父

1-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同二十多位开国元勋子女一起寻根追梦,正奔走在父辈当年的长征路上。 行进途中,记者采访了周秉德女士。话题自然是长征,红军,伯父。

周恩来是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处理国家事务,日理万机,其非凡才能都被外界所熟悉。但周恩来还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与军队有不解的情缘,这一点,世人知之甚少。周秉德说,伯父工作极忙,完全没有时间讲过去的经历,特别是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是一个从不张扬自己的人。可以说,在中共党史上,周恩来对军事重要性的认识最早,从事军事实践的时间最早,担任军事领导人的时间最早。他一直处于军队的核心领导地位,一些重大决策和胜利几乎都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从一九二四年起,周恩来即相继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总主任等职,主持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是中共最早从事军事的领导人。

周恩来被公认是红军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这一天成为中国的建军节。而领导这次起义的正是周恩来,他受命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周恩来一直是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担负了中革军委极其繁重的工作,参与制定重大的战略决策,亲自起草作战文电,特别是在长征后期,他患重病,仍坚持指挥作战和工作,对保证红军顺利完成长征作出巨大贡献。

周秉德说,伯父与众多老一代革命家、中共元老将帅们关系密切,历史渊源深厚,是朱德元帅、贺龙元帅等人的入党介绍人。

在贵州遵义,周秉德参观中共遵义会议旧址时感慨万千。她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伯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在遵义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恩来作为党和红军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坚决支持毛泽东军事正确路线,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遵义会议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周恩来为最后下决心的负责者。

周秉德记得,伯母邓颖超曾对她说过一件事,长征过草地时,伯父病得非常严重,高烧四十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当时缺医少药,好多战士找来冰块为他降体温,十几名战士轮流为他抬担架。其中一名战士叫杨立三,在大家的照料下,终于使伯父转危为安。杨立三五十年代初病故,伯父知道后亲自为他抬棺执拂。

周秉德说,我从后来的许多资料和与许多人交谈中,得知当年组织战士们抬担架的,是当时干部团团长陈赓大将。

“伯父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他曾教诲我,他们当初参加革命的时候,随时准备牺牲,从没想到过个人安危。很多人牺牲了,我活了下来,只是个幸存者,想到那些死难的烈士,没有权力不去努力工作,没有权力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说到此次自己重走长征路,周秉德兴致盎然:“这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可以了解很多红军动人事迹,我很高兴圆了多年的梦。”

她看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百姓至今对红军感情深厚,发自内心地热烈欢迎红军后代,非常感动。尤其沿途还看见许多年轻一代、大学生们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重走长征路,非常欣慰。她希望红军传统、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2-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今日下午,新浪网特邀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女士做客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一起追忆周总理。

主持人马骧: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欢迎你们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马骧,接下来这一段时间跟大家在线进行交流的是一位很特殊的嘉宾。为什么这样说?她是我个人非常敬仰、尊敬的一个人,她的伯父当然是我们全体网友,全国人民,海外华人,包括世界上很多友好的人们都非常尊敬的一个人——周恩来总理。欢迎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做客新浪。

周秉德:大家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马骧:我先给您读几条网友留言,大家都知道1月8日是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很多朋友在用文字表达对周总理追思。

网友:只有像周总理这样的人才能当之无愧被称之为偶像,希望我们每个后来人都能以总理为人生的标尺,学习的楷模,激励自己,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以告慰总理的在天之灵。

主持人马骧:这话说得特别好,而且我觉得这个朋友理论水平特别高,文学功底也不错,对这条留言您做何评价?

周秉德:我非常感动,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尊敬、崇敬周恩来,他也是说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声,非常感谢。

主持人马骧:另外还有朋友说的比刚才这位朋友简单一些。

网友:好总理!

主持人马骧:还有更多的朋友都是同一个声音。

网友:人们的好总理,我们怀念您。

主持人马骧:1月8日是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每个人都特别怀念总理,对于您来说我想会有和我们不太一样的感受,是不是这样?

周秉德:1月8日这个日子大家印象都很深,对我来说印象就更加的深刻,因为在这一天,三十年前的这一天,我不在北京,之前四天我去上海出差,出差之前我给我的伯母打电话告诉她我要出差,但是家里没有人接,当时想反正是四五天时间,一个星期以内就回来了,没有人接就算了吧,也就这样走了,其实那个时候伯母应该是刚好在医院里看望伯父,也是他病危的时候,结果我在上海1月8号上午9点40分,伯父去世以后,伯母首先想到我,她知道我对伯父感情深,让秘书打电话告诉我,我家里只有我丈夫在家,但是又得到嘱咐不可以说怎么回事,我老伴给上海亲戚家发电报,“家有急事,赶快回京”,亲戚晚上才接到电报,想家里有急事明天早晨告诉她吧,就没有在当天晚上告诉我。第二天早晨6点30分,一听哀乐我惊醒了,真是我伯伯,感觉天昏地暗,不知道怎么办了,就赶紧准备机票,泪都止不住。这一天对我一生都是重要的,我失去了我一个好的伯父,更重要的是整个中国失去了这么好的总理,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样子,当时非常的难过,又非常的茫然,不好形容了。

主持人马骧:三十年过去了,今年1月8号您打算怎么过?

周秉德:今年1月8日有很多活动,从中央的精神来讲,不做忌日的纪念,组织上的活动只是纪诞辰,而且是大的整的纪念日。民间的活动还挺多的,比如说有一个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这是民间组织,这个组织在8日上午有一个座谈会,然后晚上又有一个纪念晚会,这个纪念晚会,因为是民间的,没有很大的经济实力,所以找的这些演出者,都是对总理非常有感情的,他们不计任何报酬也要赶到现场参加演出,这些都是民间的活动。

另外在他的老家,也有一个著名的摄影家,也有一些纪念活动,著名摄影家杜秋贤给领导人拍了很多照,他给周总理拍的很多照片,在淮安有展出,昨天在淮安开展了。我妹妹周秉仪他们夫妻两个去了淮安,那边有文物的捐献,另外请了书法家、画家到淮安参加笔会,这些书法家听到这件事自觉自愿去,而且是不计任何报酬参加这样的笔会,有的年纪大,身体不好,不可能亲自到淮安去的他们事先写好画好,交给淮安,在淮安的老家也还有些活动。

我知道全国有一个青年研习会,在网上很多年轻朋友他们聚在一起,互相都有了解,共同的意向,一直非常敬仰周恩来,他们自发做怀念活动,他们还有座谈会,诗歌朗诵,发挥他们的才智,抒发他们的感情,全国各地我相信有很多这样的纪念活动。

主持人马骧:肯定有各地怀念总理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包括在网上我相信很多朋友也会有自己寄托哀思追忆这样的方式。

周秉德:听说今天咱们网上聊天,你们昨天晚上发的消息,现在已经七八百位网友留言,我太感动了,大家都这么热忱,都这么关注这件事情,这个让我非常感动。

主持人马骧:关于周恩来这三个关键字,关于这个留言数不胜数。你刚才说到这么多纪念活动,其实我想替网友问一个问题,您自己除了公开活动之外,您自己对于自己伯父的怀念是怎么样的?

周秉德:我自己没有什么单独的活动,主要是参加一些有关的活动的时候,我作最大的努力,尽量多做准备工作,支持组织各种各样活动的人,比如刚才说的那些书画家,我都是亲自一个一个打电话去求,每一个人大概起码打十几个电话给他们,有的时候不在,有的时候没有人接听,有的时候有事,有的时候要商量,反正都很多,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准备工作。

主持人马骧:我为什么问刚才那个问题,我是觉得每一个纪念日,有活动的日子,或您参加活动的日子,其实都是对您心里的又一次考验,这种考验经历多了的话,我觉得会有一个心理的影响,会不会是这样?

周秉德:心理影响,那肯定是有(笑)。我体会的越来越深刻,各种活动那么多,感觉到真是周恩来没有离开咱们老百姓,没有离开咱们中国大地,很多很多人都是这么怀念他,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但不是说大伙时间长了就会淡忘他,而是对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他回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对他回忆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厚,对他回忆的人也越来越广泛,真是这样的。所以他真是没有离开我们,各个方面的怀念,回忆这种事情,我感觉到是越来越多了,在这里我也是非常受教育的,因为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不知道的,我从大家文章里,怀念的内容里面我又了解很多内容,所以我也是在丰富自己的知识,很不简单。

主持人马骧:最开始您是从一个亲人的角度去怀念,您脑海中或者您的印象中,您的伯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各方面的反馈,包括您这些经历中,这个人更丰满了。

周秉德:是。

主持人马骧:每个人想起总理来,都有一个脑海中的形象,能不能告诉我您作为亲人来说,我们现在说起周恩来,您脑海中的形象他哪一个片断或者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影像在您脑海中浮现?

周秉德:就是他特别忙,大忙人,最突出的就是这个字。当然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事情都是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另外对我们又是很亲切、关怀,这个也是很明显的。 但是总的印象,他太忙了,最明显的印象,最深的印象,就是他走路也快,吃东西也快,做什么事情都快,干什么都看着他总是不停在那做,真是没有闲的时间,非常忙。

主持人马骧:忙碌的印象最深刻。您在工作中也很忙。

周秉德:我不能比,没法跟伯父相提并论。

主持人马骧:刚才我介绍我是说“我们敬爱的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这样的介绍多还是说政协委员或者您的工作职务介绍多?

周秉德:我喜欢大家就叫我周大姐,这样非常亲切,不要职位、这个那个都用不着,所以很多年轻人看见我也是,有的叫我周秉德阿姨也没有问题,叫周大姐我也欣然接受。叫各种职务我觉得很没有意思,没有必要,又不是工作关系,就是朋友,在工作场合、社会上叫周大姐就够了,这个称呼很好。

主持人马骧:我也叫您周大姐了。

周秉德:叫我秉德阿姨(笑)。

主持人马骧:我得叫阿姨了。我看到一个在线朋友,是记者。

网友:上世纪初周总理曾在我所在的地方读书,后来他为什么提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秉德:我记得有一个网友说,别人的伟人都有一些比较出名的语言,但是为什么周恩来没有?我觉得这个话不对,刚才说这句话就是他最有名的话,而且也代表了他一生的思想观念,他的人生观,他一生就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寻求怎么样走这条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一直就是做这件事。他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为什么要做这一系列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要崛起,我觉得他这一生就是这样的。有人居然说他没有什么响亮的语言,我觉得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确实是,从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他怎么会这样,因为他当时处于那种社会环境,国家的情况确实是很腐败,很黑暗,老百姓水深火热,潦倒,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要崛起。在沈阳郊区,他看到日俄战争,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他们两家的仗,打来打去,每一家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他们的历史纪念碑,这个是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什么要建你们的纪念碑?你们甭管输甭管赢怎么跑到我们地方打仗?看到这些事情,他心里是很不平衡的,怎么外国人跑到中国来作威作福,他可以随便在这要打要杀的,欺压了中国老百姓为他服务。

所以对他来讲,这些现实,对他印象是很深的,再加上他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有这么一个根底,所以他从小的教育也是这样一个教育,他看到这样现实,当然就要有这样一个想法,而我觉得这是他一生,人生观一个基础,就是这么走过来。

主持人马骧:秉德阿姨我觉得这样叫亲切,我看到很多网友都有各式各样问题在提出来,其实很多问题在您写的这本书中涉及到了,《我的伯父周恩来》,很多朋友碰到您的时候,有机会向您提问的时候聊天的时候都会问一些生活细节,我们今天时间有限,不问那么多,我们挑几个方面问。刚才我们说到了,周恩来年轻的时候,他有那样的经历,有那样的抱负,他的经历和抱负使他以后有那么伟大的成就,这些事情会跟晚辈说吗?

周秉德:他怎么说自己的成就吗?本来就很忙,就没有时间,他不可能给我们说那么多细节的经历,只是在1964年8月份开过两次家庭会。只有星期天大家休息,吃中午饭,吃了饭以后给大家开会,讲我们家庭是怎样一个家庭,是一个封建的没落的官僚家庭,先把这个定位定下来,因为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县里面一个知县,或者是候补知县什么,反正也算一个小官,官不大,买了自己的房子,但是他专门说了,我们没有土地,所以称不上什么地主,自己有一院房,也就是个十几、二十来间,又住一大间,好几房人在那住。这个封建家庭后来已经贫困潦倒,等他懂事以后没有任何职位,而且他从小靠典当生活、过日子,但是不管怎么讲,这种家庭的背景,潜移默化的对我们每个人会有些影响,给我们讲这个是让我们能够跟这样的封建的家庭的影响划清界线。这个时候,他曾经讲过我们的长两辈,长一辈,和他那一辈什么都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从小做学塾、私塾,到了辽宁铁岭学了半天,也是书院,然后到了沈阳,这样就受到了一些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到了天津更是现代化的教育了,所以他说我是受到了封建的教育,也受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教育,然后又出去,所以我现在的思想形成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主持人马骧:还是那个字,忙。

网友:总理对人们的爱是很深厚的,他对亲人的爱因为那么忙没有时间表现,您体会到的是什么?

周秉德:他对亲人的爱,首先就是他对我们要求严格,要求的严格也是一种爱,因为他觉得只有要求严格了,我们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才能够正常的成长,才能够有在社会上独立去生活、工作这样一个能力,所以我觉得他对我们的要求严格,那个例子很多了,不去细说了,我觉得他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就是一种爱。

同时,他对我父亲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因为是他亲弟弟,他就跟我父亲的领导就讲,你给他职位要低,工资要少,在那个时候,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房屋都是靠着职位的高低而决定大小的,我父亲的职位低了,我们家房子就很小,房子小了,就没有办法容下我们六个姊妹,所以把我们三个大的已经上了学的到他那去住,这样家里面才能容得下这三个小一点的孩子,才可以住得下。职位低的话工资就少,工资少了以后,他又说不可以申请困难补助,用他自己的钱给我们家做补贴。我们孩子多,不但孩子多,而且我父亲身体还特别不好,经常要请病假,又需要各种的营养的药物,治疗的药品,所以他就要从他的工资里面给我们拿出来,拿出来原来是120,后来增加到200,他对我们的关爱,又严格,又关怀,物质上是这样关怀,在各方面对我们关心也都是很多的,各方面的。

比如说我一个大弟弟秉军,从小上学总喜欢罗锅,要给他纠正过来,每天吃饭之前要立着,肩膀靠着墙,才能纠正他的姿势。大家都吃饭他站在那站20分钟,别人吃好了他才能吃饭。我小时候有时候斜着看书,他说不能躺着看书,躺着看书眼睛都看坏了,要坐起来看书,从各个方面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同时又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又是很关心,包括比如对我们的婚姻,谈的什么朋友他都要先了解一下,帮助我们做一些了解,了解以后告诉我们这个情况你自己去考虑决定,真是比亲父亲做的还要好,我觉得要求的是很严格,但同时他关心的也是很周到,体贴的、关心,都是尽其所能。

我非常难过的事情就是,他这么样关心我们,他的工资只有四百多,他把两百多给了我们家,我们亲戚很多,他对别的亲戚也有很多帮助,甚至他的老部下跟他提出来有困难他也帮人家,他自己非常简朴。他去世以后我才看到,原来他在世的时候我看不见他的内衣是什么样的,我总看见他工作那么忙,看不见他休闲的状态,结果他去世以后看见他的睡衣补了又补,我跟我伯母说我要他最破旧的衣服做纪念,伯母把他非常破旧的睡衣拿来我一看补了几十个补丁,睡衣上面有手绢、毛巾、纱布补了又补,我看了以后非常内疚。他对别人太宽厚了,从家庭来讲是这样的,对国家大事更是这样。

主持人马骧:我们说到细节了,在线朋友一直在说对总理这种尊敬之情,尤其刚才您提到了生活上的细节,他们也是觉得小处看大,每个人应该看细节。

网友:您当初对他的严格有没有很害怕的?

周秉德:是,也会有的,总觉得他特别忙,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所以在他面前多多少少还是应该有一些拘谨,倒也不是说就不敢说话,但是总担心他是不是提出什么新问题来,又有什么新的要求了,或者又挑出什么毛病来了(笑),总是有这种思想准备。

网友:阿姨您能说说,73年11月份,当时可能对总理有一些批评的情况,那个时候应该是总理最难过的时候,您看到的总理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

周秉德:我当时不在北京,如果在北京的话,也不可能了解,因为他在工作上的一些事情,他连我伯母都不会讲的,他周围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医生,他的卫士只知道他进去开会,只知道他的情绪非常不好,但是并不会知道他实际的内容,当然也知道他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当时是因为有些个外交上的事情,要找周恩来谈事情,当时细节很多,等于批斗,二十多天。最后江青他们都以为可以真的把他打倒了,说他11次路线斗争,说周恩来崇洋媚外,批斗他。但最后结束的时候,二十多天以后结束这次批评,毛主席就说,这个不是11次路线斗争,总理没有这个问题,你江青才有野心,有野心的不是周,是你江青。毛也说了这个话,最后就等于把这个事情过去了。但是我不在北京我也不会知道,当时我还没有调回北京,我在外地。

主持人马骧:他不说。

周秉德:他保密观念非常强,他保密柜钥匙始终自己戴身上,谁也不给。他要出国,把保密柜钥匙装在信封里交给伯母,回来以后把封好的信封交给周总理,他们虽然是夫妻,但保密他们是非常严格的。

主持人马骧:在出现动荡那个时期,你看到的伯父,他的精神状态包括他对工作上,对他生活上是否有一些影响?

周秉德:当然有影响,他原来身体好极了,出门迎接外宾的时候,冬天了他都不戴帽子,不穿大衣的,很少穿大衣,但是帽子基本上都不怎么戴的,去俄罗斯特别冷的时候,苏联,戴一个帽子,平常基本上不怎么戴帽子,身体好极了,走路快极了,他那些卫士们都得跟着一路小跑的走路,身体非常健壮。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他怎么会78岁就走了呢?对他的身体损伤,对他精神的伤害,折磨太多了,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他肯定要跟我们多活多少年。他从1954年就提出四个现代化,他多活多少年肯定带着我们一起做建设上的事情,改善人民生活的这些事情,一生就是要追求中华之崛起,他肯定不会要去搞什么互相之间的那种斗来斗去的事情,这是肯定的。你讲到对他的变化,你想他文化革命以前,我是1965年跟丈夫调离北京的,到外地去,出去了九年,74年才回来,他在我走之前他多精神,身体好极了,但是文化革命中间我也曾经出差回来过,眼看着他身体越来越差,人越来越瘦,皱纹越来越多,白头发越来越多,老年斑明显增加,整个情绪是强打的,不得不有精神,需要撑这个局面,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主持人马骧:可能每一个朋友都跟我们现在一样心情挺沉重的,因为那毕竟是一段回忆起来让人很遗憾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好在过去了。

周秉德:不可以再有这样的事情,再有这样的事情我们中国就糟糕了。

主持人马骧:我这个年龄,我出生的时候文革已经结束了,没有亲自体会到,但是从小父母给讲要看书,老师给讲,现在看一些影像资料,包括解密资料,看当时的情况,我没有经历过都不敢想象那个时代是那个样子,我想很多年轻朋友跟我差不多年龄的也是这种感觉,我们说了过去,现在我们说说现在。

网友:我是周研会的网友,我们说说总理的那种精神,对现在的年轻人,或对现在大家努力挣钱的朋友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周秉德:刚才有人给我看了网上的一些内容,有人就说,我很想学习总理,我很敬爱他,也想为人民服务,但是别人就说我很傻,我应该怎么办。刚才你讲的,一个劲的要挣钱的人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可以联系起来讲。“为人民服务”这个应该用的更广泛一点,我们要处处都想着把人民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做什么事情前提就是先想到人民,想到老百姓。比如你就是挣钱,挣钱的时候不要挣黑钱,你挣你光明正大该挣的钱没有问题,我觉得是可以,你处处想着能够让老百姓更舒适,把房子盖的更合理、结实,更实用,把这个家具大家住起来很舒适,但绝不能在沙发里面添了很多脏的乱草,用了几天臭气熏天了。你偷工减料,住没几天房子垮掉了,你挣的黑心钱,没有为人民服务。如果你盖的房子,很合理,真材实料,你做的事情细心周到,你做的事情是按标准做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人家买了你房子可以住上几十年、上百年没有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能说我所有事情只有一点不挣钱为人民服务,这是不可能,社会也不能前进,也不能发展,但是我们要想学周恩来为人民服务,我觉得应该这样,你要处处想着,你首先想到的是为别人

现在我们学习周恩来的精神,应该从这个方面,实际出发,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不可能一切都奉献,你没有任何的自我,这样的话你就没有前途了,你没有生命力了,你没有生命力了怎么发展?我觉得是这样。你考虑对不对?(笑)。

主持人马骧:就像刚才我们一位网友说的,他说为人民服务绝对不是一个口号,是很实在的。

周秉德:实实在在的。

主持人马骧:而且为人民服务不是说不能有自己的利益。

周秉德:对,我觉得不必这样。周恩来当然已经做的太透了,太大公无私了,也不能说一点无私,但是他基本上是这样的。但是如果都像他那样,我觉得有些事情我们恐怕是做不到的,现在的这种社会。

主持人马骧:我们不能脱离历史环境来看待这个问题,只是希望在你们心里纪念周总理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身上的工作,包括一些规范做好。

周秉德:你处处时时,你学他的精神。

主持人马骧:今天我们时间有限,已经到了访谈要结束的时间了,特别感谢秉德阿姨做客新浪网。要保证身体健康。

周秉德:谢谢。

主持人马骧:我们特别感谢在线的各位朋友,大家都是“周迷”,从一开始我们就说了偶像这个词,周恩来是偶像。

周秉德:也是我的偶像。

主持人马骧:大家的偶像。8号到来的时候大家都应该纪念总理,这种学习和纪念应该是每一天的事情。

谢谢您。各位网友,我们本期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3-开国元勋后代齐聚淮安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

中新社淮安二月二十六日电 在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前夕,江苏省淮安市开始举办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周总理的亲属、开国元勋的子女以及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百余人今天来到淮安共同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江苏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地处江苏北部,大运河横贯其间,是历史文化名城。目前那里已建成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多处瞻仰地。

参加此次淮安之行的有: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等亲属三十多人,毛泽东之外孙、朱德外孙、邓小平之女、陈云之女以及聂荣臻、贺龙、陈毅、彭德怀、陈赓、粟裕等将帅的近五十余位子女。还有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后代五十余人。

今日的淮安晴空万里。下午,他们参观了淮安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这是周恩来六岁至十岁时读书的地方,院内有株腊梅树,是周总理童年时亲手培植的,现在正值腊梅花开时节,院内香气袭人。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小心地摘了两瓣,放在口袋里珍藏起来。

纪念的队伍随后来到了周恩来故居,周总理在这里诞生并生活了十二年。周总理生前一再叮咛淮安市领导,一定不要比照毛主席的故居,不许挂他的照片,要处理掉旧房子,或用来做图书馆。但热爱总理的淮安人在总理逝世后,一直精心保护着这所旧居,并建起了总理的半身铜像。周总理的亲属、元勋子女们、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分别向周恩来铜像敬献了花篮。

接着,他们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馆前广场上矗立着周恩来全身铜像,铜像高七点八米,象征着周总理走过了七十八载春秋。周总理的亲属、开国元勋的子女以及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百余人对着总理铜像连喊三遍:“周总理,我们来看你了!”声音感天动地。随后,他们向周总理铜像三鞠躬,并在十余米的纪念横幅上签名留念。他们还走进了按一比一比例复制的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办公室参观。

今晚,淮安市政府将热情招待这些来自远方热爱总理的人们。

明天,淮安市将举办总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等纪念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