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灾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次生灾害简介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缺,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统称为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历史上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地震灾害包括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和三次灾害等。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称直接灾害;因建筑物工程 设施倒塌而引起的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和放射物扩散等对生命财产的威胁称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 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次生灾害尤为突出,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都有不同 程度的表现。如1975年2月5日海城地震(7.3级),鞍钢因停电而铁水冻结,高炉停产;营口市水电设备破坏,全市停水、停电,城市瘫痪。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许多人失去了家园。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7.8 级),开滦矿供电中断,涌水量猛增,矿井被淹;天津碱厂白灰捻滑坡使30多人丧生;化工厂阀门破坏、溢氯死5 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震(8.2级),水管破坏, 大火持续三天两夜,横滨被烧光,东京烧掉三分之二。 1964 年6月16日日本新漓地震(7.5级),油库受震起火,直至 原油烧尽, 300多所民房工厂无一幸免。 1906年4月18日 美国旧金山地震(8.3级),火炉翻倒引起大火,供水系统 破坏,大火持续三天三夜, 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 1960年5月6日智利地震(最大地震8.9级)引发海啸,沿 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

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同胞生命,二十多万人受伤,十万多平方公里成了重灾区。如今,抗震救灾大军仍然奋战在救灾一线。灾区人们的安危时时牵挂着亿万人们的心!大地震虽然过去,但是,自然规律和历史记录表明,大地震过后往往会产生次生灾害,危害不可小视,如防范不当,仍会带来巨大损失,专家提醒,当前要高度关注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发生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例如,地震发生时,震动使水库大坝破坏,造成溃坝而引起水灾;震动使化工企业管道断裂,造成有毒危险物质溢出,引起新的灾害。

从历史震例来看,最主要的地震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海啸、瘟疫等。火灾常由地震震动造成炉具倒塌、漏电、漏气及易燃易爆物品等引起。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横滨市有208处同时起火,因消防设备和水管被震坏,火灾无法扑灭,几乎全市被烧光。而地震滑波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山区、雨季。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5级地震,迭溪城被地震时山体滑坡所毁灭,又因附近的岷江山体崩塌堵塞而蓄水形成“地震湖”,1个多月后,“地震湖”把堵塞坝冲垮,使下游酿成大水灾。

专家认为,此次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要比1976年唐山地震大得多。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说,因为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因此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不太一样,汶川大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比较大的是崩塌、滚石、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另外,四川的水比较多,所以堰塞湖出现与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要高度重视。

专家提醒,当前在抢险救灾中,还要加强危险地质灾害预警工作。由于汛期将至,雨季以后出现裂缝的斜坡、山体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主任李铁锋建议,地震灾区要采用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出现临灾征兆的时候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以降低危险性。比如要增强对山体滑坡前裂缝的监测,同时,对一些滑坡危险区设置一些简单的标志。随着雨季的到来,灾区救援队伍和撤出人员要选择开阔的地方驻扎,不能安置在山脚下,所有人员尽量不要在沟谷里面滞留。在救人任务结束之后,相关部门必须把整个重灾区、地震影响区的地质条件、次生灾害的情况调查清楚,对其危险性、稳定性做出评估,然后再进行灾区重建工作。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少泉研究员指出,地震也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地震本身将引起各种灾害,还将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其中,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也应高度重视。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什邡市的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大量液氨泄漏,这是典型的地震次生环境灾害。

张少泉研究员提醒,地震后还需重点防治水体污染,放射性废物库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库(场)要加强控制和管理,要全面监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经营、使用、生产、存放场所和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尤其要保障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安全。

汶川大地震也使污染防治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的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研究员建议,灾区治污设施重启时需重视潜在风险,确保治污设施完好方可运行,要密切关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达标排放。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密切关注菌种的活性,长时间停止运行的污水处理设备停止曝气后好氧微生物大量死亡,厌氧状态导致污泥将会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要特别注意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现在地震灾害出现了降雨情况,一旦大量化工原料随着雨水进入水体,将引发水污染事件。另外,还要加强对地表水水质、农业灌溉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避免污染大面积扩散。还要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管理,确保饮水安全。

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震前预防:震前预防对策是人类控制和减轻次生灾害的首要一环。一旦次生灾害发生就能迅速救治,以达到减灾的目的。震前预防对策的重点是工程设防、抗震加固、次生灾 。 害监测、进行防治次生灾害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震时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是指从地震预警到地震结束之间人们所采取的紧急行动。一般分为:震时应急避震对策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性次生灾害。震时生产岗位的应急处置 对策是指各行各业生产岗位的领导、工人、干部、技术人员 以及家庭成员在地震预警后,所采取的防止次生灾害和保证 要害系统工作连续性的一系列紧急行动和方法。

震后救治:这是防止次生灾害蔓延扩大,减少损失的最后对策,其重点是制止次生灾害的蔓延,迅速抢救由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并有效地治理由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

防止地震次生灾害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1、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2、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3、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4、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5、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具体表现

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种类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