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判明现象因果的一种归纳方法。如果某现象发生变化时,另一现象也发生变化;那么可以判明前一现象是后一现象的原因。如: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的体积也发生变化;因而可以判明温度的改变是物体体积改变的原因。
共变法:
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确定是否只有一个情况发生相应变化,如果是,那么这个发生了相应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能够运用共变法的条件:在结果发生了程度上变化的场合,先行情况中只有一个因素发生了程度上变化。
要正确运用共变法,必须:(1)分析结果存在的若干场合,确定这些场合中,结果发生了程度上的变化;(2)分析先行情况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确定是否只有一个因素发生了程度上的变化。
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压强时,教师安排两个实验,并由此归纳出,在压力不变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力效果越大。此处所用的归纳法即共变法。共变法是物理教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归纳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温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度影响规律时,安排如下演示实验:用0.01摩尔/升的醋酸溶液25亳升装入烧杯,用测定溶液导电性装置,做三次不同温度时醋酸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结果如下:0℃时,通电,灯泡钨丝红、暗淡。50℃时,通电,灯泡比较明亮。100℃时,通电,灯泡明亮。
并由此归纳出,温度升高是灯泡亮度变亮的原因。此处所用的归纳法也是共变法。随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灯泡亮度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离子多少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推出:升高温度,导致弱电解质电离度增大的规律。
穆勒五法中还有求同求异法和剩余法,因这两种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出现较少,这里就不再展开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