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星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螺旋星系-介绍

具有漩涡结构的河外星系,在哈勃的星系分类中用S代表.螺旋星系的螺旋形状,最早是在1845年观测猎犬座星系M51时发现的.螺旋星系的中心区域为透镜状,周围围绕着扁平的圆盘.从隆起的核球两端延伸出若干条螺线状旋臂,叠加在星系盘上.螺旋星系可分为正常漩涡星系和棒旋星系两种.按哈勃分类,正常漩涡星系又分为 a、b、c三种次型:Sa型中心区大,稀疏地分布着紧卷旋臂;Sb型中心区较小,旋臂较大并较开展;Sc型中心区为小亮核,旋臂大而松弛。除了旋臂上集聚高光度O、B型星、超巨星、电离氢区外,同时还有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分布在星系盘上。从侧面看在主平面上呈现为一条窄的尘埃带,有明显的消光现象。漩涡星系通常有一个笼罩整体的、结构稀疏的晕,叫做星系晕。其中主要是星族Ⅱ天体,其典型代表是球状星团。一个中等质量的漩涡星系往往有100-300个球状星团。随机地散布在星系盘周围空间。在往外,可能还有更稀疏的气体球,称为星系晕。漩涡星系的质量为十亿到一万亿个太阳质量,对应的光度是绝对星等 -15~-21等。直径范围是5~50千秒差距。Sa型星系的总光谱型为K,Sb型为F~K,Sc型为A~F。产生总光谱的主要天体既有高光度早型星,又有高光度晚型星。星族Ⅰ天体组成星系盘和旋臂,星族Ⅱ天体主要构成星系核、星系晕和星系冕。

螺旋星系-名称由来

螺旋星系

螺旋星系的名称来自由核球向外成对数螺旋在星系盘内延展,并有恒星形成的明亮螺旋臂。虽然有时很难辨明,例如螺旋臂有丛生的絮结时,但螺旋臂相对的可以区分出有星系盘结构却没有螺旋臂的透镜星系。

螺旋星系的星系盘外通常会有庞大的球形星系晕包围着,其中主要的成员是年老的第二星族恒星,也有许多被聚集在环绕着星系核的球状星团内。

我们的星系,银河系,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螺旋星系,以哈柏分类法归类为Sbc,但来自史匹哲太空望远镜的观测却显示应该是棒旋星系,重新分类为SBb。

螺旋星系-分类螺旋星系可分为正常漩涡星系和棒旋星系两种.按哈勃分类,正常漩涡星系又分为a、b、c三种次型:Sa型中心区大,稀疏地分布着紧卷旋臂;Sb型中心区较小,旋臂较大并较开展;Sc型中心区为小亮核,旋臂大而松弛。

螺旋星系-结构特征

一)螺旋臂

螺旋臂是由星系的核心延伸出来的漩涡和短棒组成的区域。这些长且薄的区域类似漩涡,此种星系也因此而得名。

螺旋臂的存在曾经令科学家大惑不解,因为在星系旋转时,星系最外围(边缘)的恒星运动得比接近中心的恒星更快。事实上,螺旋臂并不是恒星运动造成的结果,但是密度波会导致恒星形成。因此,螺旋臂因为有年轻的恒星而显得明亮,不是因为恒星的运动造成螺旋臂。

二)星系核球

核球是巨大的,由恒星紧紧的包裹而成的集团,普遍的存在于绝大多数螺旋星系的中心。

螺旋星系的核球通常由第二星族的恒星组成,又小、又红也较老。这是因为这些恒星全都是与星系同时诞生的,都已经有数十亿的年龄,只有小的红色星能活的如此久。

一些核球有第一星族的恒星,蓝色、年轻的恒星,或是两者混合在一起,虽然离完全了解还有很长的距离,通常都认为这是与其他星系产生交互作用的证明,例如星系吞噬,将新的气体送到中心并且造成恒星的形成。

三)星系的扁球体

螺旋星系中大多数的恒星,不是紧挨着星系盘唯一的平面,就是围绕着星系的核心(核球)在常规的轨道上运行,再不就是聚在扁球体的星系扁球体绕着星系核心转。

然而,这些形成的扁球晕或星系扁球体,都朝向星系的中心集中。对这些星群的轨道仍有争议,他们的方向有顺行也有逆行,或许并合著高倾斜角的轨道,或再不规则的轨道上运行,不一而足。晕中的恒星或许是来自外面的,或是因为星系吞噬而来自其他的星系。例如,人马座矮椭球星系是银河系正在进行星系吞噬的对象,观测显示银晕中的一些恒星就来自这个星系的扁球体。

不同于星系盘,星系晕中的星际尘埃似乎是自由的,进一步的比对,晕中的恒星都是第二星族的,金属含量也远比在星系盘中的第一星族的低(比较像核球的)。星系晕中也有许多的球状星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