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曼螺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埃克曼螺线(Ekman spiral)

描写大气边界层(除大气近地面层)内风矢随高度变化的一种模式分布。按此模式,风向随高度增大而向右旋转(北半球),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不同高度的风矢末端的连线为一螺线。这一规律是瑞典海洋学家V.W.埃克曼研究洋流规律时于1905年首先得出的,故称为埃克曼螺线,并把风矢具有以上特性的边界层称为埃克曼层。埃克曼层又称上部摩擦层或上边界层。埃克曼层空气质点的流动,主要受到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湍流粘性力(摩擦力)的作用。埃克曼从这三种力所决定的大气动力方程组出发,假设湍流交换系数K 等于常数,而且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得出风廓线公式为

式中α=( f/2K)1/2, f为科里奥利参数,z为高度, ug为地转风(见大气运动的平衡状态),u(z)、v(z)分别为x方向和y方向的水平风速分量,x方向与等压线平行,高压在右,低压在左,且与地转风方向一致。按此公式绘制的埃克曼层内风随高度的分布图(图1),描述了大气边界层中风矢(V)的铅直结构特征。摩擦力的影响,使地面风穿过等压线吹向低压。随高度增加,摩擦力影响则愈来愈小,风速愈接近地转风。风速第一次达到地转风时的高度,即为大气边界层的上界。

在埃克曼层中,实际风矢的铅直分布是很复杂的。一般单次实测的结果和埃克曼螺线不尽一致,只有多次实测资料的平均结果才和埃克曼螺线的模式相近(图2)。 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较多,例如:风场和温度场在水平方向不均匀时,地转风将随高度变化;在不同的高度,湍流交换系数K不是常数。为此,对K随高度的变化、地转风随高度变化的影响等进行了许多研究,改善了埃克曼的结果,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