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如今,他已经高度近视,略有些背驼,头上华发稀疏。他便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1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15年过去了,许多不可以说的也可以说了。
靠古诗词安眠
78岁的于敏告诉记者,目前,他除了轻微地有一些老年人似乎非有不可的病外,身体很好。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如今还挂着个顾问的头衔。
他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7点钟起床后,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他说,他做的健身操,太极拳,都是野路子,不规范,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罢了。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打发了。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读史上了。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如今,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打小就爱看的京剧。他说:年轻时最爱看“三国”,年老了最爱看“红楼”。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他一边说一边给我们背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国产土专家”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上有一个姐姐,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下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早年夭折。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在天津木斋中学念,后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后张病了,指导他学业的便是胡宁教授。他的学术论文就是在胡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钱敏被彭桓武、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3.导演生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拍摄有《水浒传》、《蓝色妖姬》、《嫂娘》、《永乐英雄》、《可怜天下男人心》、《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永乐大帝》、《钱王》、
2005年《神雕侠侣》总导演、
2006年《鹿鼎记》总导演,
09《倚天屠龙记》总导演。
曾多次获飞天奖、金鹰奖之美术奖、灯光奖、摄影奖等。
于敏导演多次担任《新鹿鼎记》等大型武侠剧总导演,执导风格细腻唯美。
像《神雕侠侣》《鹿鼎记》拍摄出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个人经历小时候,他是文艺儿童。考大学时,他掂量着自己的优势,报考了音乐学院,报考了表演系,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团;作为垫底,他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班。后来,如你所知,他无心插柳柳成了荫。
他说他第一个最感谢的人是江苏电视台老导演李忠信。李找他来做《喊魂》摄助。他“十分主动地看景色,十分主动地找导演谈自己的看法,十分主动地挑选演员”,反而摄影不太主动,后来导演干脆就让他做了摄影。而此剧主演孙海英,是他在地摊上找到的。在地摊上一堆过期电影杂志上,有孙海英在电影《军魂》里的剧照,瘦而有神气,他推荐给了导演。
他用一个老摄影机,稀里糊涂地拍完了这部剧。
于敏说他第二个最感谢的人是大胡子张纪中。因为张把他拉到了《水浒传》剧组。
央视剧《水浒传》开拍时,剧组执意要请袁和平来指导,两赴香港,终于说动了从来不拍电视剧的袁和平。可袁和平有个要求:要自己带摄影。言下之意,是他不信任大陆摄影。
那就先拍一场戏试试吧。拍的是“拼命三郎石秀闹酒楼”那场戏。戏中,一条两米多长的桌子上,一端摆着个酒坛子;石秀一拳击在桌子一端,另一端酒坛应声而碎。这个过程中,镜头要在瞬间推移两米,几乎同时表现拳头落桌与酒坛破碎的情景。不能太慢,慢了酒坛破完了;也不能太快,快了就会砸到摄像机。所以,这场戏很难,袁和平叫人多准备了几个酒坛,这是考验大陆剧组的意思。于敏接受了这个考验,在技术上、感觉上赢得了喝彩。袁和平拍完说,这个摄像是大陆最好的,在香港也是最好的之一。
那时,剧组里人们称两个人为“大师”:一个是西影厂的灯光师叫姚卓曦,叫姚大师,一个是于敏,自然叫于大师。这个名号今天还被引用。
于敏第一次做导演,是和前女友宋佳合作,拍客家围屋,名为《嫂娘》。这部剧后来获得飞天奖提名。这部剧也使他和宋佳情投意合。
4.摄影记者于敏黑龙江阿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松江日报》秘书,《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摄影组组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摄影家分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黑龙江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拍摄的代表作品有《我家住在东北大森林》、《大学生的假日》、《老树育新苗》、《松花江畔》、《惊雷》等。
5.编辑于敏,原名于民。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生于山东潍县。毕业于山东烟台英语专科学校。
于敏一度到上海,当电影公司场记。1938年春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中华报》记者、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延安中学教导主任。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7年从影,同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局剧本创作所、长春电影制片厂。1948年创作电影剧本《桥》。1949年完成《赵一曼》。1953年后创作电影剧本《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工地一青年》、《炉火正红》等。“文革”后除创作小说外,还出版电影论文集《树人》、《探索》等。曾在中国影协任职,并于1985年任中国影协顾问。
6.革命烈士于敏(1913—1943) 原名李培珍,又名张淑芳。女。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盐场村人。中共党员,福山县妇救会会长。出身富商家庭,14岁进北关小学读书,开始接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教育。 “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她由父母包办与富商鹿崇文结婚。婚后半年即到八角等地小学当教员,以谋求生活自立。“七七”事变后,参加福山“教师暑期讨论会”和“业余救亡剧团”,积极学习时政,编演抗日救亡歌剧。1939年,与鹿家脱离关系。同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组织派到厚滋沟小学,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40年冬,到胶东区党校学习。次年春,结业后任福山县妇救会会长。不久,与县各救会秘书杨霭堂结为夫妇。她不顾个人安危, 经常深入敌占区, 秘密组织妇女开展救亡运动鼻嗄甑浇夥徘尉?1942年10月,出任北海地委组织的磁山工作队工作组组长,经常活动于敌占边缘区黄泥沟等10余个村庄。 1943年1月24日晨,她到敌占边缘区吕家沟开会,会议刚结束,会址被敌人包围,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伪县长陈昱亲自出面“安抚”利诱,继又严刑逼供,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痛骂陈认贼作父,卖国求荣。敌人软硬兼施,毫无效果。1月29日,敌人在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 吴家村大施淫威,先用铡刀杀害4名群众, 又再次胁迫其供出党的机密。于敏凛然正气,宁死不屈,撕开衣领,昂首挺胸,走到铡刀前,从容就义,时年30岁。
7.画家于敏,1965年生于济南市。
1986年毕业于山东省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职业画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水墨协会(日本)理事。工笔代表作品主要有《慈母心》、《秋趣》、《晨练图》等,曾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多次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展览,获得好评。近百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机构收藏。1988年工笔作品《慈母心》参加汉城奥运会期间举办的《中国现代书画展》。1990年获山东省出版局颁发的“山东省期刊整体设计奖”;工笔作品《趣》参加《山东省首届青年美术书法新作展》,获二等奖;工笔连环画作品《变不是坏事》参加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黑陶杯连环画作品展》。1990年在济南市广告协会举办的“济南市第四届优秀广告作品”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工笔作品《红苹果》参加“山东省首届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工笔作品《庭院深深》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1992年获“济南市第五届优秀广告作品”一等奖;参加山东省出版总社、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山东省图书装帧艺术展》,获二等奖。1993年获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优秀装帧艺术编辑奖”;工笔作品《拾梦》参加《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1994年获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颁发的“一九九三山东省好新闻作品奖”;工笔作品《红苹果》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枫叶奖1993国际水墨大展》,获优秀奖并被收藏,同时在《枫叶奖1993国际水墨画选》画集中发表。工笔作品《乐》被中南海珍藏。1995年工笔作品《悠悠》参加《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北京);工笔作品《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美术展览》(北京)。1997年工笔作品《正午阳光》参加《山东省中国画人物画展》,获二等奖。1998年工笔作品《晨练》参加《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上海),获山东展区一等奖,并在《中国体育美术作品选》(第四辑)画集中发表。1999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于敏作品展》。由中华文化画报、北京音乐厅主办。2000年在北京建国门内中粮广场举办《于敏、张锦平作品联展》。由中华文化画报、北京音乐厅主办。同年在舜苑艺术发展中心举办《于敏工笔人物画展》。由中华文化画报、舜苑艺术发展中心主办,山东电视台报道。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于敏中国人物画展》。由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报道。工笔作品《弈》参加《第五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发表、出版绘画作品:1988年工笔作品《爱》发表于《中国现代书画》。1989年工笔作品《慈母心》刊登于《山东消防》杂志封三与《作家报》。1990年工笔作品《趣》发表于《山东青年作品选》。1994年出版《幼儿园·家长联系册》(明天出版社)。1995年工笔作品《拾梦》发表于《山东女画家作品集》。工笔作品《趣》发表于《中国女美术家作品选》。1996年出版《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连环画)(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工笔作品《红苹果》刊登于《作家报》和《山东文学》杂志封二。1997年工笔作品《正午阳光》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杂志封底。1998年工笔作品《晨练》发表于《中国体育美术作品选》(第四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英汉科学百花园》丛书插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家庭生活》报发表《于敏工笔人物画展》报讯。工笔作品《晨曦》、《玫瑰》和跃进评论文章于敏的《闺阁图》发表于《齐鲁晚报》。《似梦》、《池塘系列之二》、《池塘系列之五》和李兆虬的评论文章《给你一片恬淡的诗境》——看于敏工笔人物画展发表于《济南时报》。2001年工笔作品《池塘系列之一》、《花季》、《馨香》、《情思》、《鸟语》和跃进的评论文章《闺阁惊艳》——于敏画读发表于《书画艺术》第一期。工笔作品《池塘系列之二》刊登于《时代文学》杂志第二期封三。由北京晚报发表《于敏中国人物画展》报讯。2001年工笔作品《晨练》发表于《雕塑》杂志总第26期。发表论文:1994年《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与别人合著)发表于《美苑》杂志。《武艺作品小记》发表于《河南画报》。1995年《一颗飘荡的心灵》发表于《江苏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