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墙的定义墙(墙体)在建筑学上是指一种重直向的空间隔断结构,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

围墙,主要是围着建筑体的墙~

材料:几乎所有重要的建筑材料都可以成为建造墙的材料:木材、石材、砖、混凝土、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甚至玻璃。

砖墙

砖的特点是块小、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抗扭强度和抗剪强度。中国标准粘土砖的尺寸为240×115×53mm,这一尺寸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砖的长宽高之比为4:2:1(包括10mm的灰缝宽度)。砖墙的厚度多以砖的倍数称呼,由于砖的长度为240mm,因此厚度为一砖的墙又称“二四”墙,厚度为一砖半的墙又称“三七”墙,厚度为半砖的墙又称“一二”墙。

砖墙构造需要把小尺寸的砖头以一种合理的方式通过砂浆组合成墙体。

砖墙砌筑的主要标准是不能有上下“通缝”以保证砖墙的坚固,因此砖块的砌筑应遵循内外搭接上下错缝的原则。一层砖术语称为一“皮”,和墙体方向平行的砖称为“顺”,和墙体方向垂直的砖称为“丁”,要保证没有通缝就需要把砖交错砌筑,即有丁有顺,具体上主要有三种砌法:

• 一顺一丁——又称“满丁满条”,指一皮砖按照顺一皮砖按照丁的方式交替砌筑,这种砌法最为常见,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较低。

• 二顺一丁——指两皮砖按照顺一皮砖按照丁的方式砌筑,这种砌法比一顺一丁更容易,但是强度略低。

• 梅花丁——指每一皮砖都有顺有丁,上下皮又顺丁交错,这种砌法难度最大,但是墙体强度最高。

为了保证在错缝搭接的要求,在墙的转角处、门窗洞口或端部的第一块砖需要采用3/4转,过去一般由工人用砌刀把整块砖敲掉1/4,成为三四找砖,现在则多用电锯批量锯除。除了三四找砖还有一二找砖,即敲掉半块砖,用在半砖墙的端部。

新型围墙由于粘土砖的生产过程中,损毁了大量优质的土地,浪费了过多的煤炭资源,对国家长期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所以在国家发起墙体改革以来,出现了各种新型材料砌筑或组装的围墙。广泛应用于工地、工厂、小区等隔离工程。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彩钢板隔离墙用彩钢板固定于栅栏之上,用于临时工地的隔离。方便、可多次使用。但造价高,防盗能力较弱。

彩钢板围墙

2、新型砌块围墙用新型的空心砌块砌筑的永久围墙,建造方式同砖砌围墙相同,

在整体性能:如“抗倒”和“安全”性能上不如实心墙体,实际使用较少。

3、实心混凝土砖围墙采用和粘土砖相同模数和砌筑方式砌筑的混凝土实心砖围墙,目前使用较多。

4、混凝土墙板围墙采用大型混凝土墙板砌筑而成,速度快、强度高,板与板之间现浇立柱连接,强抗倒,目前正在推广之中。

目前,国家提倡的城市园林化浪潮,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各种围墙的功能和外观,尤其是沿街面的围墙,已渐渐从实体墙向各种栅栏式透空墙体发展,所以各种新型栅栏材料也在兴起,其中种类繁多,大致分为:

1、铸铁铁艺栅栏。

2、钢制栅栏。

3、钢丝网片栅栏。

4、新型防腐钢栅栏。

5、新型水泥栅栏。

6、新型PVC栅栏。

7、各种针刺类植物围墙。

8、水泥花砖围墙。

9、其他材料栅栏围墙。

玻璃幕墙

空间意义

轻质隔墙

墙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墙身兼两重作用:一方面作为建筑物的外维护结构需要提供足够优良的防水、防风、保温、隔热性能,为室内环境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墙又是建筑师进行空间划分的主要手段,来满足建筑功能、空间的要求。

小说《围墙》作者

陆文夫,江苏泰兴人。1948年进入苏北解放区的华中大学学习,次年回苏州任《新苏州报》新闻记者。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早期作品如写乡间禁赌的处女作《移风》等,带有新闻通讯的痕迹。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描写一个被卖娼门的少女,解放后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工人并获得了真正的爱情。此文风格清新,是他创作上有新突破的标志。1957年因受政治迫害,被下放到工厂劳动,用更深邃的目光盯着生活的深处,小说的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塑造人物和开拓生活的深度上做了新的探求。《葛师傅》、《二遇周泰》,描写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高度责任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大革命”前夕,再次受到批判。1971年重反文坛。著名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剖析了一个地产资本家作为好吃之徒的性格,曲折的反映了50年代政治生活中的某些荒诞性。

他的作品大都描写江南市民的生活,幽默、诙谐,使人在笑中感到一种苦涩和深沉,令人深思。小说《献生》、《小贩世家》、《围墙》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井》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城市题材改革文学的深化过程中,陆文夫的《围墙》也是应当提到的一篇作品。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甚至有人在发表意见时拉扯上了“大观园”,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心有不甘的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

背景

发表于《人民文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并在一九八三年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中名列榜首的陆文夫的《围墙》,尽管发表了二十余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除它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依然感人外,更主要是作品中深邃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难以抹去

赏析

这是一部带有调侃性质的中篇小说,陆文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近乎闹剧的故事,然而这个闹剧却又具有可悲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稳妥”确实“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而像马而立这样因工作中的干练与麻利被视为毛毛燥燥、办事不稳的人又何在少数?人们的精神被异化,人们心目中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已经颠倒。陆文夫说过:“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的墙,拆一堵无形的墙,即拆掉那些紧紧困住我们的陈规陋习和那奥秘无穷的推拉扯皮。若干年来,我觉得到处都会碰上这堵无形的墙,弄得人一筹莫展,啼笑皆非。”在这篇小说中陆文夫就是试图以嘲讽的方式,揭示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弊端,如臃肿机构中的慢性综合症、夸夸其谈的恶习、以貌取人的世俗偏见、无功请赏的鄙俗心理,并力图根除它们。可以说陆文夫的改革矛头是指向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与仅仅描写保守阻力的改革作品相比,他的思索显然要深入得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