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太湖莼菜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莼菜的幼叶与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食用时有一种细柔滑润清凉可口的感觉,并有一种沁人心肺的清香,口感极好、风味独特。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氽汤,也可做馅,是做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2]
莼菜,又名水葵,俗称“马蹄草”,属睡莲科。多年的野生浮叶植物,叶子是椭圆形,浮于水面,嫩茎和嫩叶外附透明胶汁。本是野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人本培植。明万历之后,莼莱被列为“贡品”。
太湖莼菜又有水莱、水葵等别名,是一种生长在湖泽池沼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清明致霜降间可采摘嫩叶供食用,与鲈鱼齐名,用以调羹,香脆滑嫩,渭沁齿颊。《耕余录》云:“蕙味略如鱼髓蟹脂,而轻清远胜,比亦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之荔枝,差堪作配”。
功效产于中国太湖沿岸的浅水湖滩和沼泽区,莼莱清香爽口,润滑不腻,鲜味独特。吴县东山有白生种莼菜水荡。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莼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维生素C、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有清热补血、利尿、解毒润肺、止泻功效,对热痢、黄疸、肿痛、疮疱等也有疗效,且有防癌作用。
特色莼菜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原来野生于长江以南的湖泊和池塘中,尤以苏南太湖、杭州西湖出产最多,也最著名。莼菜的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背面分泌出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等多种成份,可煮可炒,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珍贵蔬菜,而且有清热、润肺、利尿、消肿、解毒、健胃、止泻等功效。太湖莼菜从明末清初开始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片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目前,以东册财团湖区和西册消夏湾的莼菜产量最多。每年夏秋,那里大片地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华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莼菜除鲜莼菜可食用外,还可以由食品厂加工成瓶装或罐装莼菜保存或出口,太湖莼菜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荣获外贸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国外。用太湖莼菜加辅料烹调而成的“是火莼菜汤”、“芙蓉莼菜”,滑嫩鲜美,清香诱人,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因此国内宾馆、饭店、招待所对太湖莼菜的需求日趋增加。人们还把太湖莼菜比喻为思乡之物。据《晋书》记载,历史上有位名张翰的官吏,在北方想起江南的莼羹,便弃官回乡,这便是“莼鲈之思”典故的由来。[1]
太湖莼菜汤莼菜汤太湖莼菜素与鲈鱼齐名,《晋书》中曾有这增的记载:西晋文学家张翰在北方做官,时间一

长因想起了昔日莼羹鲈鱼,竟然弃官回了江南故乡。“莼鲈之思”也成了思乡恋家的典故。
明末清初,太湖沿岸的居民已经会人工培植莼菜,每年自清明至霜降均收获。目前在冬春季节,则有瓶装莼菜应市。吴县花果食品厂的瓶装莼菜,还获外贸名优产品称号。
莼菜,嫩滑、鲜美,又有补血、清热、润肺、利尿、解毒等等功效。为苏式菜肴中的著名汤菜,加不同辅料即可成为不同名汤,如“莼菜塘片”外,还有莼菜汤等。[3].
太湖莼菜的相关典故
莼鲈之思 ( chún lú zhī sī )
解 释 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出 处 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用 法 作宾语;指思念故乡。
“莼鲈之思” 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
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韩国朝鲜,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宋敦儒的《好事近·渔夫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莼菜和鲈鱼,我也品尝过,两者其实很难同时吃到。莼菜状如荷叶幼芽,嫩滑爽口,并无特别的鲜味。我曾经和江南的朋友开玩笑说,喝下一碗莼菜羹,感觉是吃掉了一池荷叶。而张翰诗中所写的鲈鱼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不能确定。鲈鱼的种类很多,有四鳃和二鳃之分,据说四鳃的鲈鱼现在已难得。我记忆中最美妙的,是一种被称为“土鯆鱼”,又称“塘鲤鱼”的小鱼,这种鱼,据说也是鲈鱼的一种。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当学徒做木匠,吃过当地人用这种小鱼炖鸡蛋,味道无比鲜美。在饥贫交迫的日子里,这是一道让我无法忘怀的美食。我想,张翰当年怀念的鲈鱼,应该是这样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