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无尾目盘舌蟾科的1属,通称铃蟾。比较原始。肩带弧胸型;有3对短肋;椎体后凹型。现有6种。在欧洲和亚洲东部,从寒温带至热带北缘,呈断裂分布。中国有4种,其中东方铃蟾分布最广,包括华北、苏北、东北等地区;以及朝鲜和苏联东部。其余 3种分别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西;以及越南北部。本属动物,舌呈圆盘状。蝌蚪口部周围有唇乳突,有角质齿,每排由2~3行小齿组成,出水孔位于腹中部;属于有角齿腹孔型。背面皮肤极粗糙。吻端圆而高,瞳孔心形或圆形。整个腹面颜色极为醒目,橘红或橘黄与黑色相间,掌部橘红色。多栖息于山溪、沼泽及其附近。在繁殖季节进入水塘或泥坑。成蟾行动迟缓,多爬行。当受惊扰或遇敌害攻击时,将头和四肢向背面翘起,显露出醒目的橘红和黑色斑块,作假死状。2~3分钟后恢复原态逃逸。每年5~7月产卵。东方铃蟾的卵产于山溪水涵内石下;的卵产于沼泽地水凼或泥塘内,卵群成串悬于水内枯枝或水草上,有的单粒沉于水底。蝌蚪适于底栖,头体短圆,尾弱,尾鳍高。欧洲产的红腹铃蟾可生活20年。

系统发生上与滑□蟾科最为接近,原始性状明显。分布区现多限于古北界,仅个别属例外。

东方铃蟾

东方铃蟾

大蹼铃蟾

大蹼铃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