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概念yān hóu ㄧㄢ ㄏㄡˊ
咽喉
(1) [throat]∶喉咙,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气管的通向胃和肺的通道
(2) [gula]∶颈的前方上部紧接面颊的部分;上咽头
(3) [strategic passage]∶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
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三国演义》
(1).咽与喉的并称。《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唐 姚合 《寄陕府内兄郭冏端公》诗:“永昼吟不休,咽喉乾无声。”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咽喉的外围肌筋在发音时应是极度紧张的。”
(2).喻指扼要之处或关键部门。《战国策·秦策四》:“ 韩 ,天下之咽喉; 魏 ,天下之胸腹。”《史记·滑稽列传》:“ 洛阳 有武库、 敖仓 ,当关口,天下咽喉。” 宋 陈亮 《酌古论·先主》:“ 夷陵 者, 荆州 之咽喉也。”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因此,它们就不但在商品竞争上压倒了 中国 的民族资本主义,而且在金融上、财政上扼住了 中国 的咽喉。”
咽喉 :
yān hóu
①咽和喉的合称:永昼吟不休,咽喉干无声。
②比喻险要的交通要道:夷陵者,荆州之咽喉也|咽喉要道。
部位《喉风论·咽喉总论》指出:“函呼吸者曰喉,内饮食者曰咽。经曰喉通天气,呼.吸之道也.俗名气喉;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称食喉。”可见咽之与喉,各司其职,其区别所在,古人早有认识。
形态咽喉是进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咽喉上连口鼻,下通肺胃,是连接口腔和肺胃的通路,又为经脉循行的要冲。
咽,古作嚥,与嗌、咽嗌、喉嗌同义。后世又有咽门、咽路之名。喉,古作〓。咽喉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咽与喉。相连而有别。咽在后,下连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喉在前,下通气道,连于肺脏.属肺之系。《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特征《灵枢·忧恚无言》在论及人体发音机理时指出:“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颃颡,即鼻咽部。横骨,相当于舌骨。会厌,《难经·四十四难》称其为“吸门”,意为呼吸之门户。《灵枢集注》说:“在咽喉之前,会厌也;在咽喉之上,乃咽、喉交会之处。凡人饮食,则会厌掩其喉咙后而可入于咽。此喉咙之管,故为‘声音之户’,谓声音之从此而外出也。”《医林改错》更明确指出:“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喉门之物也。”会厌位于舌骨体后方,上宽下窄,状如花瓣,呼吸时会厌上启,吞咽或呕吐时会厌下盖,以使水谷与气体,各循其道,不致有误。咽喉部另有喉核,即扁桃体,位于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悬雍垂,又称帝丁、帝钟,俗称“小舌头”,即张口时软腭后向下后方倾斜的正中一突起部。由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组成喉关,喉关以内为“关内”,喉关以外为“关外”。
机理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喉乃肺系所属。喉为气息出入之要道,又为发声出音之器官。喉下连气道以通肺气,而肺主气、主声,以司呼吸,且肺有经脉通于喉咙,故喉咙的通气和发音直接受制于肺气、肺阴。若肺气宣畅,肺阴充足,则呼吸通利,声音宏亮。若肺气耗损,则鼓动无力,可见声音低微,懒语少言;肺阴不足,则虚火内灼,可见咽喉虚肿微痛,干咳不利,声音嘶哑。因肺虚所致的发音障碍,即所谓“金破不鸣”。若因外邪犯肺,或邪热壅肺,循经上蒸.常见咽喉红肿疼痛、声音重浊、嘶哑,甚则失音。因肺实所致发音障碍,即所谓“金实不鸣”。
咽乃胃腑所系。《重楼玉钥》说:“咽,嚥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所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医林改错》径称咽“即胃管之上口”。咽为胃之外候,与食管相连,贯连胃腑,足阳明胃经沿咽喉下行。胃属足阳明经。络于脾;脾属足太阳经,络于胃。脾升胃降,枢机灵活,则咽利食下,胃和纳畅。若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可见吞咽不利,嗳气呕逆等。若脾胃有热,攻冲上逆,则咽喉肿痛,甚则水浆难以下咽。故有“咽喉为脾胃之候”之说。
咽喉与肝、肾在生理上亦有联系。足厥阴肝经循咽喉,上达颃颡,通过经脉的联系,调和咽喉气血。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又为刚脏,易为七情所伤。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灼津为痰,肝气挟痰互结于咽喉,则咽喉如有梅核所塞,时轻时重,即发为梅核气(癔病球)。足少阴肾经从肺而上循喉咙挟舌本。若肾阴不足,咽喉失于滋润,加之虚火循经上灼,则咽喉焮红干痛,劳累后多发作。
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而外,其余经脉均或直接抵达咽喉,或于咽喉旁经过。至于督脉、任脉、冲脉等奇经,也分别循行于咽喉。借助众多经脉的作用,咽喉与全身的脏腑气血发生联系,维持着咽喉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等对咽喉与经脉的广泛联系有详尽记载。如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入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太阴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手少阴经别,“上走喉咙,出于面”;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出缺盆”;足少阴经别,“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连目系”。
[2]咽喉为消化和呼吸的通道,喉是发声器官,又是呼吸道的门户。
功能咽喉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以下几点:
1、呼吸功能
咽喉不单只是呼吸时气流出入的通道,它对吸入的空气还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同时,在大脑的调节下声门作为空气出入肺部的必经之路,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需氧量的增减而发生宽窄变化,入声门在人平均呼吸时较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声门扩张,以便增加肺部气体交换。
2、发声功能
正常人发生时,先吸入空气,声带内收,拉紧,声门闭合,当气流自肺部呼出冲击声带时,使之震动而发出声音。经过咽腔和口腔改变形状,鼻腔与胸腔参与,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和谐悦耳,并有软腭、口、舌、唇、齿等协同作用,形成各种语音。声调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度、张力和呼出气流的力量。
3、免疫和保护功能
咽部有扁桃体,特别在儿童期,是个活跃的免疫器官。对从血液、淋巴或其他组织侵入机体的有害物质具有积极的防御作用。幼儿3~5周岁时,因接触外界便应原的机会较多,扁桃体显著增大。故此年龄段的孩子扁桃体肥大应视为正常生理性现象。青春期后,扁桃体的免疫活动趋于减退,组织本身也逐渐缩小。腺样体也是个免疫器官,但作用较小。
结构咽部的呕吐和喉部的剧咳等生理性神经反射,均可迫使异物排出,以起到保护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作用,而且喉部的会厌软骨把持在食管口与下呼吸道口之间,像个活塞盖,严格控制使食物与空气能够各行其道。
病症咽喉肿痛的治疗
1、食醋治疗:若喉咙肿痛,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即可减轻疼痛。
2、炒盐治疗:将盐炒熟研细,吹入喉中,吐出涎水,可消炎止疼。
3、生梨治疗:常吃生梨能防治口舌生疮和咽喉肿痛。
4、丝瓜汁治疗:嫩丝瓜捣烂挤汁,频频含[1]漱,可治咽喉肿痛。
5、酱油漱口治疗:咽喉肿痛时,可用1高速羹酱漱口,漱1分钟左右吐出,连续3~4次,有疗效。漱时仰头,使漱液尽量接近咽部,哈气漱洗,效果更佳。
咽喉炎患者的饮食与保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放松自己,常饮酸乳,可为体内提供嗜酸菌的来源;
2、减少单糖类的摄入,糖类会减弱白血球细胞杀灭细菌的功能;
3、饮用大量流汁,如蔬菜汁及蔬菜肉汤;
4、多食用一些大蒜,大蒜中所含的大蒜素属于一种天然抗菌素,对于某些细菌的杀灭非常有效;
5、平时应多饮一些新鲜的菠萝汁,因为在新鲜的菠萝汁中存在的菠萝蛋白酶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咽喉疼怎么办】
[3]办法一:按摩治咽喉炎
按摩方法:每天早起后,在左手掌心涂上3滴—4滴风油精,按摩(顺时针方向)咽喉部位20次—30次。2—3个月后,病情可大为好转,一年后基本康复。按摩是针对生活习惯方面解决咽喉疼痛怎么办的方法。
办法二:服用一点滋阴清热饮
每次用天冬12克、麦冬12克、桔梗9克、山豆根6克、岗梅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有滋阴清热、解毒利咽之功效。适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急性咽喉炎和扁桃体炎等。
办法三:服用一点乌梅饮
每次用乌梅5枚,打烂,放杯内,开水适量浸泡15分钟,去渣,慢慢含咽,每天一次。有敛阴生津等功效。适用于治疗慢性咽喉痛及声音沙哑等症。
办法四:西瓜皮茶治咽喉炎
这些方法都是从饮食上解决咽喉肿痛怎么办。吃西瓜时,瓜皮别丢弃。取瓜皮250克,加入两大碗水,熬至一大碗,加入少许冰糖,冷而饮之。可治咽喉炎。
办法五:点压左手无名指尖治疗咽喉痛
点压方法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直接有节奏点压左手无名指尖,坚持每日三次,饭前点压。每次点压10—15分钟,一般3—4日可起到治愈效果。此法适合于中老年性咽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