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ōng jū]
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雝,是水流汇聚
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癰”字的意思就是皮下、
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
“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且”
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
“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
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
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
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
浅而大。”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
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
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
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
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在阐述“痈”和“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
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而“热气淳盛,
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
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
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
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
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体质好的人,痈完全可以自愈,使用中药、针刺可以促进自愈。比如在高热、
疼痛的时候用新鲜的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在体质虚弱,久久不成脓
的时候,用补益气血的中药,比如黄芪、鹿角胶、穿山甲等,托里透脓;在脓成
以后,可以穿刺引流;在脓尽以后,外敷、内服中药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总之一
句话,因势利导,加强正气,驱邪外出,严防内窜。
痈如果生长在体内,则比较凶险,轻则会内溃浸淫,重则脓毒入血扰心,所
以治疗必须及时、妥当。比起西医的手术,中医治疗内痈的方法具有简、便、廉、
验的特点。我曾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两例患急性阑尾炎,都是一付药治愈,当夜
热退,痛止,便通。方中的冬瓜仁、桃仁有托里的作用,能把肠壁内浸淫的脓液
排到肠腔,冬瓜仁量应大,煎煮时一定要打碎。牡丹皮辛散入血能透脓;大黄芒
硝量应小,能缓泻即可。慢性的肠痈以无热、隐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可以用辛
热的附子配上薏苡仁、败酱草磨成细面,慢慢化解。
肺痈以高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脓血为主症。治疗肺痈,《千金方》中
的苇茎汤要比《金匮要略》中的桔梗汤好用,只是苇茎要用得多一些,至少100
克。香气大出,以利宣透,最终的结果是脓血尽出,内痈自愈。现在一般都用芦
根,似乎不是太好。
疽以阴寒冷凝深邃为特点,起初不痛不痒,后期疼痛彻骨;不见红肿,只有
坚硬、青紫的结节;不见脓血,要么干枯腐朽,要么清汤寡水,缠绵不绝;创面
朽暗,久久不能愈合。
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同屋的室友得了骨髓炎,住在北京市石景山的一个医院。
我们去探望时,看到病历上记载的中医诊断是附骨疽。当时老中医开的方子里面
有毒药马钱子,印象很深。这种病非得把朽骨排出、剔出,创面才能愈合。
还有一种阴疽长在阴茎上,在阴茎背侧或根部出现一个或几个条索状或椭圆
形的硬结,小的如绿豆大小,大的像花生米。阴茎松驰时无不适症状,勃起时局
部有胀痛感。小的硬结对勃起没有影响,较大的硬结可以阻碍阴茎勃起,使阴茎
呈弯曲状,严重时可影响性生活。西医以维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中医以温通血
脉、化痰散结的阳和汤治疗,效果显著。
一些患者由于滥用激素,导致人体阳气过度消耗,出现股骨头坏死等病症,
也属于阴疽的范畴,属于难治之症,非得温通阳气、以毒攻毒不可。但是,这需
要大量使用附子、砒霜、木鳖子、马钱子、全蝎、蜈蚣等具有毒性的药物,非艺
高胆大者,大多不敢。少数敢用的医生,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难
以自保,因此,中医的这一疗法渐渐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