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密花柴胡
拉丁名: Bupleurum bensiflorum Rupr.
科名:伞形科Umbelliferae
中文药材名:柴胡
形态特征: 灌木,高10–20厘米。从基部伸出2–3茎或茎单生不分枝或少量分枝。基生叶线形至窄披钍形,长4–8厘米,宽4–6毫米,有柄,茎生叶1–3,无柄,披针形,基部稍扩大略呈心形,向上逐渐变窄,顶端渐尖,有5–7脉,比基生叶短而稍宽。伞形花序有2–4伞幅,伞幅不等长;总苞片1–2,披针形或长圆卵状形,顶端渐尖或稍钝;小总苞片5–7,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4–7毫米,宽3–5毫米,有3脉,绿色,草质,比小伞幅稍长或等长。花有短柄,花瓣黑褐色。双悬果长圆状卵形,长3–4毫米,果肋具窄翅,每棱槽中油管1条”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 生于海拔2,000–2,800米的高山,亚高山草甸或阳坡石砾中。
药用部位: 根
功能与主治: 本种植株矮小,一般10–20厘米高,根粗往往0.5厘米左右,其小总苞片倒卵形或宽椭圆形,稍呈花瓣状,这是比较突出的特征。
药用——
【药 名】:密花柴胡
【拼 音】:MIHUACHAIHU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伞形科密花柴胡的根,
【功 效】:疏散退热、舒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 治】:用于外感发热。肝郁胁肋胀痛、头痛、月经不调及痛经等症。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心、肝、三焦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或入丸散。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新疆、青海。
【拉丁名】:密花柴胡 Bupleurumdensiftorm Rupr.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相关药材】窄竹叶柴胡柴胡叶链荚豆线叶柴胡汶川柴胡异叶柴胡百花山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