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三乙胺的球棍模型

三乙胺triethylamineTEA

三乙胺系统命名为N,N-二乙基乙胺,是具有有强烈的氨臭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在空气中微发烟。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水溶液呈弱碱性。易燃,易爆。有毒,具强刺激性。

性质参数

国标编号 32168

CAS号 121-44-8

分子式 C6H15N;(CH3CH2)3N 外观与性状 无色油状液体,有强烈氨臭

分子量 101.19 蒸汽压 8.80kPa/20℃ 闪点:<0℃

熔 点 -114.8℃ 沸点:89.5℃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70;相对密度(空气=1)3.48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固化剂、催化剂、阴聚剂、防腐剂,及合成染料等

化学性质

主条目:叔胺

三乙胺具有叔胺的典型性质,包括成盐、氧化,三乙胺的兴斯堡试验(Hisberg reaction)无反应。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肺水肿甚至死亡。口服腐蚀口腔、食道及胃。眼及皮肤接触可引起化学性灼伤。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460mg/kg(大鼠经口);570mg/kg(兔经皮);LC506000mg/m3,2小时(小鼠吸入)

刺激性:家兔经眼:250&micro;g(24小时),重度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兔吸入420mg/m3,7小时/次,每周5次,6周,见肺充血、出血,支气管周围炎,心肌变性,肝肾充血、变性、坏死。

生殖毒性:家兔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6900&micro;g/kg(孕1~3天),对发育有影响。

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具有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监测与防护监测方法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溴酚蓝分光光度法(GB/T14377-93,水质)

气相色谱法(大气)《现代环境监测方法》张晓林等主编

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mg/m3

前苏联(1977)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14mg/m3(最大值,昼夜均值)

中国(待颁布)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mg/L

前苏联(1975)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2.0mg/L

前苏联 污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0mg/L

空气中嗅觉阈浓度 0.28ppm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控制焚烧法处置。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或高温装置除去。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 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消防措施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参见·三甲胺(trimethylamine)

·三丙胺(tripropylamine)

·三丁胺(tributylamine)

·三异丁胺(tri-isobutylamine)

·三戊胺(triamylamine)

·三异戊胺(tri-isoamylamine)

·三己胺(trihexylamine)

·三庚胺(triheptylamine)

·三辛胺(trioctylamine)

·三异辛胺(tri-isooctylamine)

·三壬胺(trinonylamine)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