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文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江阴文庙始建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庙,亦称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祠庙,旧时儒学教官衙署所在地。江阴文庙,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是江阴文化古城的标记。由于江阴文庙是江阴古城的儒学圣地和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所以江阴居民历来有大年初一到文庙“走三桥”,以求“鸿运高照”的习俗。

在市区繁华的人民中路北侧,绿树掩映中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显得格外静谧,这就是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后经元、明、清及民初五十多次扩修 的江阴文庙。千百年来的历史风雨,使文庙显得破败零落。如今通过全面整修,将会唤起人们对它历史的追忆。文庙亦称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祠庙,旧时儒 学教官衙署所在地。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景佑重建文宣王庙记》碑载,宋初在江阴观风门外就建有文庙,供学子肄业其中。景佑三年,知军范宗古因文庙离监狱太近,特将文庙迁到城内军治东南,就是现今的庙址。南宗绍粉年间,建讲堂,设军学,立义廪,修东西序,拓泮宫,建御书阁,先贤祠,文庙已具相当规模。元末文庙遭战乱破坏,后经多次整修,形成了以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崇对祠、戟门、泮池三桥为主体,庑、斋、坊、亭俱全,左庙制右学制,周长1539米的文庙建筑群。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江阴已是江苏学政驻节之地,经康、雍、乾三朝多次增葺整修,文庙规制至此大备。咸丰十年,太平军占领江阴城,文庙又遭战火破坏。自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以12年时间全面复建,耗银46670两, 除尊经阁未重建外,余均按原样恢复。因庙学规模宏大,各县前来问礼者不绝。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县学终止。入民国后,文庙建筑归县中学使用,数度受到兵扰。70年代起,因改建校舍开辟人民路,文庙建筑群有一部分被拆毁。所幸庙内的主要建筑物保存得较为完整,经过精心修缮,已重现昔日的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