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
发展过程
1958年,丹阳水利工程指挥部宣传队,以啷[啷当调]演出文艺节目,受到欢迎。是年11月,丹阳县文化馆举办丹阳县文艺骨干啷当训练班,同时组织人员收集、挖掘、整理丹阳民间音乐及民歌,并以[啷当调]为基础,将训练班学员编排的《张木匠上北京》等四出小戏,按戏曲特点,定谱定调定腔,编成一套唱腔。1959年元旦,四出小戏公演,被群众称为“啷当戏”。是年1月10日,在啷当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云阳剧团。9月正式定名为丹剧,云阳剧团易名为丹阳县实验丹剧团,并赴外地演出。12月,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砻糠记》,赴南京参加全省汇报演出。此后至1965年,丹剧有了很大发展,创作、移植、改编、整理了一大批剧目;基本唱腔曲调从[中板]、[流水]又进一步发展出[慢板]、[散板]等板式,并解决了男女分腔的难题,积累了唱腔曲牌60多支,行弦曲牌40多支;表演上向兄弟剧种学习,逐步形成了老生、小生、老旦、花旦、小丑五行,但表演并无特定程式,多接近生活,乡土色彩较浓。这期间,剧团常赴外地巡回演出,东至无锡、吴县、上海,南至高淳及安徽的郎溪、广德、横剑、宣城,北至仪征、邗江、江都、泰兴、靖江、海安、如皋、如东、东台、高邮等地,扩大了丹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中,丹剧团作为“复辟封资修”的“黑样板”受到批判。剧团被迫解散,部分演职员下放农村。1977年,丹阳县文工团成立丹剧队,逐步恢复丹剧剧目。1982年,正式恢复丹阳县丹剧团建制。至1987年,丹阳县丹剧团有职工53人;全年演出剧(节)目8台,242场次,观众10万人次,全都在农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