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戏: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地。起源于江西,明清间形成。初仅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脚色,故名“三角戏”。后逐步发展为“七子班”,即由小生、小花脸、花旦、青衣、打鼓兼手板、打大锣及小锁、打小锣兼杂务各一组成。伴奏仅大锣、小锣、咚古、北古、木鱼、小钹等六件打击乐。唱曲牌,分两类:一类为本戏通用的曲牌,如[湖广调]、[南调]、[四平调]等;一类为仅一本戏单用的曲牌,如[双功夫]、[长工歌]等。各种曲调又可分成多种板路。传统剧目有《青龙山》《凤凰山》、《白扇记》等一百七十多个。
三角戏的音乐唱腔分两类:通用曲调和单用曲调。在配合剧情节发展、人物感情变化时,节奏上分为紧板、快板、慢板、哭板、悲板等。唱词通俗易懂,每段唱词的最后一句常重复一遍。后台乐器有冬鼓、北鼓、大锣、小锣、小钹、木鱼及弦乐等。服装、道具也简单朴素,只有裙、衫、袄等接近生活的服装。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旦角手不离绢帕,生角手不离折扇,丑角则手不离烟管。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唱前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便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句。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