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特征:体长4.0~4.5mm。触角向后伸达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显著横宽,侧齿位于侧缘中央,短而钝,水平外指向;侧缘在齿后的部分稍凹。臀板不横宽,上面的暗色斑不明显。后足腿节腹面的端前齿钝。
生物学特性: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库内角落、包装物缝隙以及在田间、晒场、作物遗株内、杂草或砖石下越冬。春季越冬成虫大量飞往豆田活动,交尾产卵。不同地区幼虫孵化、化蛹、成虫羽化的时间不同。成虫需要补充营养,取食蚕豆花瓣和花粉。卵散产于蚕豆幼荚上,每雌虫产卵35~40粒,最多达96粒。被蛀豆粒表面留有1个小黑点。
原产地:欧洲。
中国分布现状: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的许多省份。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着被害豆类的调运,已从欧洲传入日本、前苏联、东南亚、西亚、地中海地区、北非、南非、美国、古巴等地。我国则是抗日战争期间从日本军马饲料中大量带入的。在20世纪50~60年代,蚕豆象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并通过种子调用传播。例如1958年秋大量调进救灾种子时,蚕豆象和豌豆象从湖南、湖北等地传到广西中部和南部,导致桂林地区成为这两个物种严重发生区。该虫主要危害蚕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蚕豆造成的重量损失达20%~30%。还危害野豌豆、山黧豆、兵豆、鹰嘴豆、羽扇豆等。
控制方法:除了严格检疫外,可注意在蚕豆开花之时,每隔7~10天施药一次。收获以后,半月内用塑料薄膜密封气控保管或熏蒸处理。停止种植蚕豆3年,彻底消灭蚕豆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