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概况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南靠固原市原州区,北连银川市永宁县、灵武市,东部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毗邻,东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和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相连,东南与甘肃庆阳市环县接壤。全市总面积为2.04万平方公里,占全宁夏总面积的31%,总人口130.8万人,其中回族65.6万人,占总人口的50.2%,是我国主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也是全国地级市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市。

市人民政府驻利通区,

邮政编码:751100。

代码:640300。

电话区号:0953。

拼音:Wuzhong Shi。

行政区划吴忠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吴忠市行政区划图

吴忠市 面积19662平方千米,人口111万人(2003年)。

利通区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邮编751100。

红寺堡区

青铜峡市面积2424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邮编751600。

盐池县面积8661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邮编751500。县人民政府驻花马池镇。

同心县面积726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751300。县人民政府驻豫海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历史沿革吴忠地名的由来

吴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地名得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1398年),是当时灵州守御千户所领十三个屯堡之一,以屯长吴忠命名为吴忠堡。

吴忠这个地名始见于明朝,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明洪武(1368—1398)初为安定边塞,防御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尽徙宁夏之民与他地,迁秦晋江淮之人以实之,分屯建卫,筑堡以居。”该志又引述《宁夏旧志》云:“宁夏堡寨,以人名、事名、地名、……即以其屯长姓名命堡,如叶升、李俊、王太之类是也。”吴忠之地名名便是明朝中期某位屯长的姓名,故,自灵州数易城池,远离谷地后,原地名便称古城、吴忠堡。

1998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8]33号):撤销银南地区和县级吴忠市,设立地级吴忠市,吴忠市新设利通区。1998年9月8日,正式挂牌。

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南靠固原市原州区,北连银川市永宁县、灵武市,东部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毗邻,东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和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相连,东南与甘肃庆阳市环县接壤。全市总面积为2.04万平方公里,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31%。全市人口约130.8万人,其中回族65.6万人,占总人口的50.2%,是中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地形东西长而南北窄。东西最宽处297千米,南北最长处200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北为银川平原,南为中卫平原和丘陵山地。川区平均海拔1100米,山区1300—1900米。全市地貌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黄河卫积平原和山地。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吴忠市总人口1906041人。其中: 利通区 303567 红寺堡区 51875中卫县320474中宁县249270 盐池县 153584 同心县 328741青铜峡市 248640 灵武市 249890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2002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发[2002]92号)批准:将灵武市由吴忠市代管变更为由银川市代管。

2002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发[2002]93号)批准:将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函[2003]139号)批准,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并将吴忠市的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2009年10月批准设立的吴忠市红寺堡区,下辖2镇2乡,分别为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川乡,区人民政府驻红寺堡镇。

气候特点吴忠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在260.7毫米,年蒸发量在2018毫米,平均气温9.4℃。 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蒸发强烈, 雨雪稀少,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295 5小时,无霜期 163天,是全国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特别适宜农 物及瓜果生长。5-10月间,吴忠山川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果鲜瓜甜,稻香鱼肥,是旅游观光的黄金季节。

地形地貌黄河是吴忠最主要的河流,流经川区五县(市),流程254公里,平均年过境水量315亿立方米。黄河沿岩地势平坦,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渠等渠道,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沟渠纵横,林带成网,旱涝无虞,农业发达,沃野数百里,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盛产小麦、水稻、瓜果、蔬菜,是宁夏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南部黄土高 原,宜林宜牧,是宁夏滩羊、沙毛山 羊的重要产地。主要山脉有罗山、牛首山、香山,其中罗山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

吴忠市东西长而南北窄。东西最宽处297公里,南北最长处200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北为银川平原,南为中卫平原和丘陵山地。川区平均海拔1100米,山区1300-1900米。全市地貌分为黄土高原、鄂而多斯台地、黄河冲积平原和山地。

经济概况吴忠经济在宁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生产总值约占自治区的1/3。已成形能源、冶金和机械、建材、轻纺、化工、清真食品工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交通便捷,包兰、中宝、大古铁路穿境而过。公路四通八达,109国道、211国道、银平、银榆、石营等公路在吴忠交汇。石营高速公路石中段已建成通车。宁夏现代化的大型河东机场,坐落在吴忠境内。

目前,吴忠拥有八大优势产业:能源电力工业、新材料产业、奶产业、葡萄酒产业、建材业、造纸产业、皮毛绒产业、草畜产业。

能源电力工业:目前,全市能源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达155万KW,2008年达到350万千瓦。

新材料产业(铝、镁、PVC等):已具备28万吨电解铝、2.5万吨金属镁、10万吨PVC树脂生产能力,2008年将增长3倍。

奶产业:奶制品加工企业15家,生产能力占到宁夏的一半以上,到2008年奶产业产值突破60亿。

葡萄酒产业:目前,葡萄酒产量占全区的50%,到2008年葡萄酒产业实现产值突破20亿元。

建材产业:目前,建材产业中水泥产量达到350万吨,到2008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60万吨。

造纸产业:吴忠已形成宇华纸业、峡光纸业、吴忠造纸厂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造纸企业,到2008年,全区造纸能力可达28万吨,造纸产业实现产值11亿元。

皮毛绒产业:目前,生产的无毛绒占全区总量的60%,到2008年,以同心县为重点的无毛绒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

草畜产业:到2008年,以盐池、同心、红寺堡为重点的羊畜产业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羊只饲养量达到600万只,肉牛20万头,草畜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文物古迹吴忠市古迹较多,有2000多年历史的秦渠、汉渠;另有关马湖汉墓群、西夏金积堡残墙断垣、南部牛首山及黄河一带的唐、明代边镇的烽火台遗址。被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董府"建筑群,是晚清将领董福祥仿"宫保府"风格建立的一座宫殿式建筑。

宗教信仰宁夏是中国的回族之乡。以勤劳、智慧、洁净著称的回族遍布宁夏山川。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称穆斯林,保持着严格的宗教习俗,尤以山区农村为甚。回族通用汉语,只有极少数学识渊博的阿訇通晓阿拉伯语,一般群众的日常用语中也保留着少量的阿拉伯语汇或波斯语汇,如"多斯第"(兄弟)、"色俩目"(吉祥如意)、"虎夫奈提"(满意)、"依玛尼"(信仰)、"哈俩利"(贞洁善美)、"都士曼"(仇人)、"伊不利斯"(魔鬼)等。

在宁夏,凡大一点的回族居住点,都有礼拜堂--清真寺,寺之大小不一,但都必须有礼拜堂、经堂、水房(沐浴房)。穆斯林的五大功课是:念功(念清真言)、礼功(礼拜)、斋功(每年封斋一个月)、课功(拿出1/40的余财施散给贫穷者或清真寺,以调剂贫富)、朝功(凡经济和身体条件允许者,每人一生要到麦加朝觐一次)。每天分时辰作五次礼拜,每礼拜五为主麻日,要聚礼。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阿语称“麦斯志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但中国历史上对伊斯兰教的“麦斯志德”则有过不同的称谓。唐代称“麦斯志德”为“礼堂”,宋代称“礼拜堂”,元代称“礼拜寺”等,明中叶以来则通称为“清真寺”。

“清真”,原为普通的名词,是纯洁质朴的意思。唐宋时期有名的文人墨客以“清真”入诗的不少。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宋代陆游《园中赏梅》诗有“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等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了“清真”一词,并赋于“清真”以新的含义加以“垄断”专用。如明清之际的回族学者解释为;“清”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无所比拟。从此以后,回族穆斯林虔诚地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院为“清真寺”。

回族的清真寺职能用途比较广,作用较大,它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礼以及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会礼。阿訇平时还要在清真寺给满拉讲学,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戒劝)”,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在动乱年代和革命战争年代,清真寺曾成为回族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重要场地。如清朝回族几次抗清斗争都是在清真寺里举行仪式的。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建立的豫海县回族苏维埃政府,就是在同心县清真大寺举行庆祝大会的。现在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已有大小清真寺2666座。

回族的清真寺,从建筑风格看有两类:一类是圆柱拱顶的阿拉伯式建筑,另一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宫殿式建筑。回族的清真寺院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经文浮雕、阿拉伯文匾额、图案绘画装饰,肃穆庄严,别致壮观。

回族的清真寺其礼拜大殿均为坐西朝东的方位,整个寺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经堂等组成教育讲堂,是整个清真寺的重要建筑;分前、中、后堂。礼拜堂正殿和壁龛背向麦加,似示跪拜的朝向,壁龛的右方有敏拜楼。凡穆斯林入礼拜堂必须洗大小净和脱鞋,非穆斯林一般不让进去。

回族的清真寺有一套制度。最早在教坊制度方面,实行的是“三教”制,即有一位掌教,专门掌握宣传教义、领拜说教、劝导教民;有一位阿訇辅佐掌教执行教务、专司教学;还有一位乡老,专管清真寺里日常杂事。现在,有些地方已有所突破和改进,如北方,特别是西北,所有清真寺互不隶属,每个清真寺都有一个阿訇,管事作主,招收学生,开学讲经,处理本坊的宗教事务活动。有一个在回族群众中德高望重的乡老,主管收学粮以及干“尔埋里”等宗教活动的行政事务工作,每个清真寺还有一位寺师傅,在清真寺沐浴堂烧水,斋月敲梆子等,为众人服务。现在清真寺里的阿訇,由于教派和门宦不同,实行不同的方法,有的是委任制,多数是选聘制。聘任期为一年,一年满后可以连聘。这种方法比较民主,群众如果对某一阿訇不信任可以解聘,另请高明。大一点的清真寺还成立了寺管委员会。大事由寺管委员会讨论决定。

现在全国著名的回族清真大寺主要有:广州怀圣寺(相传建于唐代)、泉州清真寺(建于1131~1162年)、杭州的凤凰寺(建于1263年)、扬州清真寺(建于1257年)、北京的牛街礼拜寺(建于996年)、北京东四清真寺(建于1447年)、开封的东大寺、济宁大寺、沧州大寺、临夏南关大寺、西宁东关大寺、西安化觉寺、宁夏南关大寺、同心大寺、吴忠大寺、纳家户清真寺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