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后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

【背景】

宋人很想联金,但是金人反复无常,口口声声说联合,又反反复复来抢劫.这种所谓的联合,根本毫无诚意!甚至到了覆灭前夕,已经将中都(北京)南都(开封)都丢失的情况下,还企图进攻四川。

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国最后的都城蔡州被攻陷,金国灭亡。这是因为蒙古集合精锐,进行千里大迂回,攻破了金的唐州邓州等地,蔡州已成孤城。宋朝廷在此情况下顺水推舟,派出宋朝大将孟珙率军队联合蒙古灭掉金朝。灭金后,孟珙载着金哀宗完颜守绪的遗骨回到南宋都城临安,将金哀宗的遗骨送到太庙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过的先人。宋朝全国上下一片欢欣,朝中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当时宋蒙之间对河南的归属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蒙古军北撤后,河南就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宋朝宰相郑清之采纳了赵范、赵葵兄弟提出的“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与蒙古对峙,这需要收复包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在内的中原地带。但主持灭金之战的兵部尚书史嵩之、参知政事乔行简、刚因史弥远死去而入朝得到重用的真德秀、枢密院副都承吴渊、淮西总领吴潜等多数大臣均持反对意见,认为已经被战乱破坏殆尽的中原地带无法提供粮草,再加上南宋军队没有骑兵,机动力有限,无法防御漫长的黄河防线。另外,这也会造成借口让蒙古向宋朝宣战。

由于宋理宗急于夺回河南,尤其是原来在西京河南府的原北宋皇帝的陵墓,于是在灭金后的四个月内,宋理宗就三次派出使者到河南拜谒祖陵并下诏支持“踞关守河”的建议。

另一方面,宋的防线上,西面有四川山地之险要,东面有淮河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而中部的荆襄一带是一个没有地形优势的突出部。向北取得南阳、洛阳等有地形优势的地方作为前沿阵地确实有军事上的需求和正确性。

端平入洛的构想是不错的,可行性也是有的.只是南宋内部党争太过厉害,好的计划都内耗掉了.

进取河南的部队已经到了潼关了,居然还需要从两淮出兵运粮,而近在咫尺的荆湖居然毫无动作.原因就是荆湖制使史嵩之这个二五崽,因为和主持端平入洛的郑清之二赵有政争,就拒不出力.

否则,从荆湖出兵运粮,端平入洛的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实际上,端平入洛中打败宋军的,可以说是饥饿.因为粮草不继,占据了开封洛阳的部队都给饿回去了.否则以宋军的守城能力,加上河南当地已经无粮的实际情况,只要宋军有粮草,河南就算拿回来了.(蒙古人来了无粮可用,他们也撑不久)

最明显的是徐敏子部,撤退的一路上和蒙古人接战数次都全身而退,最后楞是因为没粮了全军崩溃....

【过程】

端平元年六月十二日,庐州知州全子才率淮西兵万余人收复原来金国的归德府【即北宋的南京应天府】。七月五日,又收复东京开封府。半个月后,赵葵率兵五万由泗州抵达开封,到达开封后责问全子才为何不向西京河南府【即洛阳】进军而在开封滞留半个月,全子才答“粮饷未集,无法进兵。”京湖后方是史弥远之侄史嵩之把持,拖延提供粮草的工作。另外,这两支部队一路上收复的都是空城,无法从当地百姓那里筹集粮草。

尽管如此,赵葵还是命令徐敏子率一万三千人先行,杨谊率一万五千人为接应,带了五天的口粮开赴洛阳。七月末,徐敏子到达洛阳后发现全洛阳城只剩下三百余户,和一座空城无异。得知宋朝开战,蒙古军队随即南下伐宋。宋军占领洛阳的第二天,后来的杨谊一部就在城东遭蒙古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军进攻洛阳和徐敏子一军僵持。八月初,徐敏子一军在断粮四日的情况下被迫撤退。蒙古军趁机掩击,宋军大部被消灭。

在开封留守的赵葵与全子才得知洛阳一部惨败后,再加上粮草不济,也被迫撤军。“端平入洛”以失败收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