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渊源于元代流行在海盐的南北歌调,经杨梓等人加工后成为一种戏曲声腔、剧种(据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一说早在南宋末期即已形成,系寓居海盐之张锚所始创(据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明嘉靖年间曾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等地流行。在发展过程中对戈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了一定的影响。明万历以后日趋衰落而绝迹。现在已很难知其面貌。据《中国戏曲曲艺词曲》载:“现存海宁皮影戏的‘专腔’,有人认为还保存海盐腔的成分。”也有人认为浙江瓯剧所唱昆腔,可能保存了海盐腔的余音。
海盐腔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在嘉兴、温州、南京、苏州、江西宜黄及北京等地,曾盛行一时。海盐腔演唱时只用锣、鼓、板等打击乐器伴奏,不用丝竹乐器。其声腔委婉,为贵族豪富人家所爱好,常在喜庆宴会上召集海盐子弟演唱。明刊本《金瓶梅词话》,曾多次记述海盐腔艺人演出的情景。书中有一幅海盐腔演出的插图,图中厅堂里,两旁是饮酒看戏的宾客,左上方有垂帘看戏的女眷,中间两人表演,右下方有演奏鼓、板的乐队。据该书六十三回的记述,演的是《玉环记》中的“玉箫寄真”一出。
另有一幅清初人所绘《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插图,剧情与上图相同,伴奏乐队所用乐器有提琴、三弦、笙、笛、云锣等丝竹乐器。其中演奏提琴者入画,引人注目。提琴是明清以来常见的拉弦乐器,主要用于昆山腔伴奏。清李渔《闲情偶寄》说:“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
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据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成化年间,嘉兴府之海盐县已“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海盐腔已在当地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流布地区已扩展到嘉兴、湖州、温州、南京、台州、苏州、松江,远及江西宜黄、北京等地。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体结构的传奇体制,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演唱时,用鼓、板、锣等打击乐伴奏而不被管弦。采用官话,也有“滚调”唱法。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士大夫所爱好。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魏良辅等革新昆山腔,就继承和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故旧有变海盐、弋阳故调为昆山腔之说。万历年间,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海盐、余姚、弋阳)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因此,“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王骥德《曲律》)。
海盐腔的渊源,旧有二说:①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称,南宋时张镃在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这里指的是张镃家乐中歌童们所传唱的曲调,其实当时所唱的只是“词调”,还不能认为是南戏的一种声腔。②清王士祯《香祖笔记》称:“今世俗所谓海盐腔者,实发于贯酸斋。”王的说法依据的是《乐郊私语》,此书记述了元末杨梓与贯云石(酸斋)的交往,说贯是名歌手,并且擅场乐府、散套,杨梓得到他的传授,后来海盐杨家的歌童就以善歌南、北曲出了名。王士祯认为海盐腔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一说法也待进一步考证。由于史料不足,目前学术界对海盐腔的源流,说法不一,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