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鸿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董鸿祎(yī) (1878年~1916年)

字恂士,仁和人。1900年、1901年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清末外交官钱恂之婿。曾任学部候补主事,后赴日本留学。1901年至1904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1902年冬,董鸿祎在东京同王维忱、叶澜、张继、蒋百里、苏曼殊、冯自由等二十余名赴日留学生一起,发起组织“中国青年会”。该会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在当时是中国留日学生中第一个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组织。

1903年4月,留日学生为抵御沙俄欲置中国东北为其殖民地,组织成立了“学生军”(即“拒俄义勇队”),准备奔赴疆场。但因学生军中有人告密,清廷驻日公使便勾结日本当局逼迫学生解散了“学生军”。是年初夏,在“学生军”被逼解散之后,董鸿祎同王维忱、秦毓鎏、叶澜、张肇桐等居住在东京的一部分较激进留学生,不顾清廷的高压政策,新建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名“军国民教育会”。其宗旨是:“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事成为独立之国民,不成则为独立之雄鬼。这是一个在清廷横加镇压、“学生军”内部出现叛徒的情况下成立的组织,因此它是一个秘密性的、组织严密的排满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廷封建统治者,并且规定以“鼓吹、起义、暗杀”三者作为斗争的主要手段。军国民教育会开会无定期,会场无定所,吸收会员极其严密。当时吸收入军国民教育会的会员,除提议该会宗旨的董鸿祎等十五人外,尚有龚宝铨、陶成章、魏兰、陈天华、黄兴、刘揆一、张继、苏曼殊等人。军国民教育会的成立,标志着留学生运动正式进入反清革命的新阶段。

军国民教育会规定要派遣会员到各地策动起义(称为“运动员”,亦称“实行员”),董鸿祎、王维忱等被派往南洋一带活动。

同岳父钱恂一同编纂日本政治书籍,在南洋任中文教师后随钱恂出使欧洲,并未进一步参与此后革命运动。1912年9月升任教育部次长,在任期间钱恂钱稻孙鲁迅均在教育部为部员。1916年因病早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