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称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
概述“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Kounit)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形象点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如果你的生活陷入一种空虚寂寞的状态,不妨找一个点,让它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生活。心理学上称这种做法为“涟漪效应”
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
特指在社会上有某些现象引起的社会波动,如不受舆论的制止,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例如:超女效应,郭德纲效应,911效应等。让"手机实名制"引发"涟漪效应"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信息时代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大家也对日渐猖獗的短信欺诈、垃圾短信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无奈与愤怒。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手机使用国来说,对正处于高速健康发展的手机通信产业而言,迫切需要一个短信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方能从根本上遏止手机犯罪高发蔓延的势头,保护消费者和运营商的共同利益。于是乎,手机“实名制”成了消费专家、社会公众和手机通信运营商共同关注的话题。 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到过短信骚扰,借着制度漏洞钻出来的“无名骚扰分子”也使联通和移动两大运营商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实名制”虽然给了消费者以有限的约束,需要他们让渡一部分个人隐私权,但它能有效堵截违法的短信泡沫制造者,从而保证多数人的自由。随着披着马甲的“无名骚扰分子”被驱赶出局,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也将最终惠及手机通信运营商。 有专家曾举例说,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因为银行不知道你的个人信用情况,因此我们现在没有个人支票,个人消费信贷也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而在一些相关法规比较完善的国家,一个人毕生只有一个账户,若违反“游戏规则”,有关记录将随其一生。不久前,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谈及遗产税暂不开征时也说过,只有在对个人信息很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实施遗产税,但是中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尚有困难,相关信息很不完善,因而不准备开征遗产税。 所以,我们除了期待手机“实名制”,同时也期待它能引发出范围更大的“涟漪效应”,有效联动现有的“银行存款实名制”、“证券账户实名制”、“公民献血实名制”,推动建立“消费实名制”、“互联网实名制”、“医院挂号实名制”……通过实名制构筑起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
全球经济萎缩涟漪效应将令亚洲难独善其身自上次亚洲危机以来,亚洲(除日本外)还未摆脱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就出口占GDP的比例而言,亚洲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开放程度都要高。
当然,在亚洲的出口中有很多都是到中国,地区内贸易占到总出口的40%左右,其中,很多国家组成了专业化的生产链。亚洲地区的贸易产品中有很多中间产品,特别是电子器件和元件;地区内贸易中有高达70%的部分取决于来自其他地区的最终需求。如果全球经济大幅萎缩,非常复杂的跨国生产网络让该地区很容易受到从组装商到供应商的“涟漪效应”。
在发生全球经济萎缩时,中国经常被认为是避风港,但这次的情况可能不同。与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中国受全球经济影响的程度已经显著提高了。自1998年以来,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已经增长到了40%,这一比例是美国或日本的两倍还多。特别是在2000年-2006年间,到美国的出口平均每年为中国的年GDP增长贡献了1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顺差总额的81%。
如果对美国GDP的增长预期再下调至1%或者更低,就可能会对亚洲各经济体造成更大的影响,因为亚洲出口趋势的减弱会通过就业和投资的削减来对国内经济造成多重影响;疲软的资产价格和经济将通过负的财富效应和信心效应相互作用;这将使资本加速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