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千秋功罪垂定论”,愿“五公英烈气”呼唤“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简介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词。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市接壤处。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东南。 五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李纲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这5 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不少贡献。 五公祠高10多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祠内还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
在五公祠东侧,有一明代所建的高楼,是祭祀苏东坡的苏公祠。祠内有一座石刻苏东坡像。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岛,曾在这里暂住20多天。他得知当地群众饮水困难,于是开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浮粟泉甘美清冽,水面泛起小泡,状如粟粒,故名。1915年,重修苏公祠时增建了粟泉亭、洗心轩、洞酌轩,统称为琼园。苏公祠与五公祠相连,环境幽静,花木繁茂,有“圣祠叠翠”之誉。
五公祠及两侧的苏公祠、伏波祠、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亭台楼阁连成一片,构成一组园林式建筑群,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占地近7 公顷。这里环境典雅,建筑巍峨,古木参天,花香袭人,素有“琼台胜景”之称。
“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低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全。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后来便以五公祠称呼海南第一楼及其周围一组古建筑。
“五公”资料李德裕——唐赵郡人,官历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团中的白敏及其同党排斥被贬海南。
李纲——福建邵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
李光——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
赵鼎——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
胡铨——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
苏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而建,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来琼,在此指导人民开双泉,三年后北还途中,命名“浮栗泉,题泉上亭名洞酌亭,此处便留有“苏东坡读书处”遗迹,后改为“东坡书院”。院内修祠,供东坡画像,名苏东祠。
西汉前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后伏波将军马援,平定海疆,海南从此归入中国版图。两伏波祠正是为纪念他们的英雄业绩而建。
出苏东祠,绕湖心小岛,过拱桥便是规模宏大的五公祠陈列馆,馆内陈列五公祠史迹,海南历史文物等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