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音,江西曲艺曲种
相传清乾隆年间即已形成。因地区差异,又分南昌清音和九江清音两支。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盛于清嘉庆初年。扬州清曲对其影响很大,又吸收了邻近省份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从赣剧和南昌采茶戏等戏曲剧种中吸收养料,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演唱多由女演员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音乐上以小曲为主,文南词为辅,小曲曲牌有60多支,有以一曲多词演唱的曲目,如《五更相思》、《照花台》等;也有以多种曲牌串在一块联唱的曲目,如《南昌东湖十景》,即由〔鲜花调〕、〔红绣鞋〕、〔玉美人〕、〔进兰房〕、〔九连环〕等10支曲牌联缀而成。传统曲目有《安安送米》、《宋江杀情》、《王婆骂鸡》、《僧尼缘》等。九江清音俗称"九江曲子",发源于鄂赣边境的蔡山、闵坼列蒋家营、桂家坝一带湖泊地区。当时长江沿线以说唱谋生的艺人,多顺水随舟流动,登岸靠港,随意作场,客观上促成了民间音乐的互补与融合。九江清音的主要曲调文词即起源于荆州;南词则起源于浙江,又受江苏滩簧的影响衍变而成;加之邻近省份的民歌小调与本地小调的掺和,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表演者一人,多为女性,早期为坐唱,后发展为站唱,左手执夹板,右手握竹制鼓扦敲击扁鼓,如曲目中人物过多,伴奏者也参加演出。传统曲目整本分回的有《玉堂春》、《宋江》、《武松传》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等。还有一部分作简单化妆的曲目,为《尼姑下山》、《打花鼓》等,颇具特色。赣州南北词,似亦归属清音一类,于清道光中叶,分别由南昌和江浙传入。流行于南康、大余、兴国、瑞金等赣南地区和广东北部、福建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大多在婚娶寿诞及节日时演出,演唱者七至十三人,身着长衫,围桌而坐,全为男性。虽曲调有男、女腔之别,但女腔由男性以小嗓演唱。自奏自唱,以唱为主,说为辅。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笛子、鼓板等。传统曲目有《天官赐福》、《湘子化斋》、《春香闹学》等。
2.清音,一种发音现象
当气流通过声门时,如果声道中某处面积很小,气流高速冲过此处时产生湍流,当气流速度与横截面积之比大于某个临界速度便产生摩擦音,即清音。
简单来说,发清音时声带不振动,因此清音没有周期性 .
1.清越的声音。《淮南子·兵略训》:“夫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清音浊。” 晋左思《招隐诗》之一:“非必有丝竹,山水有清音。” 唐张文姬《沙上鹭》诗:“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 郁达夫 《沉沦》一:“这幽谷深深,全充满了她的歌唱的清音。”
2.与浊音相对。∶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 p、t、k、f、s等
3.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四川省 ,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又叫四川清音。
4.旧时婚丧中所用的吹奏乐
3.周素珊的著作《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