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述:中等体型(16厘米)且矮实的鹀。头大而尾短,后趾及爪较长。繁殖期雄鸟清楚易辨,脸及胸黑,颈背棕色,头侧具白色的“之”字形图纹。繁殖期雌鸟特色不显著,但颈背及大覆羽边缘棕色,侧冠纹略黑,眉线及耳羽中心部位色浅。非繁殖期成鸟及幼鸟顶冠具细纹,眉线皮黄,大覆羽、次级飞羽及三级飞羽的羽缘为亮棕色。虹膜:栗褐;嘴:黄色,嘴端深色;脚:深褐色。
叫声:通常的飞行叫声为生硬的嘟声prrt接短促而清晰哨音teuw,似雪鹀但不如其悦耳。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极区的苔原冻土带,越冬至南方的草地及沿海地区。
分布状况:冬季有少量于30°-40°华东沿海的裸露草甸及长江两岸。可能阿尔泰山也有分布。过境鸟见于中国东北的开阔地区。越冬往南至甘肃及青海东部。
习性:群栖,常与云雀混群。于地面奔跑、行走或跳动。停栖于地面或砾石。习性似百灵。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