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境奖获得者:殷玉珍
事迹和丈夫一起在沙漠中种树治沙15年,经过多次沙暴摧毁从头再来的顽强拼搏,摸索出一套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方法,治理流动沙丘面积达4万亩,种植了30多万棵树和沙柳、羊柴等。使昔日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王国”。丈夫劳累过度患了严重肺炎,长期强度劳动导致她早产,不久她又开始了在沙地中修路,用养猪、养羊的收入购买树苗继续她的事业。在她的带领下,已经有84户农牧民承包荒沙地进行治沙造林。
简介殷玉珍,今年40岁,老家在毛乌素沙漠南边的陕西省靖边县。家中姐弟6人,她排行老四。她模样长得俊,心灵手巧,会做衣服,还做得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是那一口陕北小曲,惹得许多小伙子围在她家门口转悠。
可是人的命运往往阴差阳错,她却被父亲许配给了沙漠中的老白———白万祥。1969年,8岁的白万祥和父亲从陕西逃荒到了毛乌素沙漠,一住就是几十年。殷玉珍的父亲外出放羊路过这里,常来歇歇脚,讨口水喝。一来二去,两个老人就结拜成了兄弟。结果,一杯浊酒,殷玉珍就被父亲许配给了白万祥。几件衣服、一个木柜子是她的全部嫁妆。一头土灰马驮着一个19岁的姑娘一步步走到了沙漠深处。
过门40天,才看见有人从她家门口经过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沙梁的坚硬处掘开一个地窖,一个人需猫着腰才能进去,里面铺上柴草和枯枝,两个人在里面都转不开身。这就是殷玉珍的新房。
更可怕的是风沙对生存的威胁。铺天盖地的黄沙随时都有把小屋吞噬的危险。风一停,一家人便赶快用铁锨把门口的沙一点一点挪开,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可以遇到。
沙棉蓬、沙蓬子、沙米、沙盖是主要下炊之物。有时丈夫从靖边县捡回来的死猪、死羊,竟是全家的一顿美味,剥下的皮子还要做皮袄穿。
对于一个19岁的姑娘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是沙海中无边的孤独。
殷玉珍清楚地记得,在她过门的第40天时,才看见一个人从她的家周围经过。待她惊喜地跑过时,那人已经走远了,她就回家拿了个盆,把脚印扣住,每天来看上一次。
她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
然而,殷玉珍的性格里充满了刚强好胜、隐忍开朗,甚至有些桀骜不驯。等她擦干眼泪以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种树,“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
殷玉珍家里最大的财产是一只羊羔和一只三条腿的羊。1986年春天,殷玉珍用那只三条腿的羊换回了600棵树苗,种在房子周围。那时她每天除了给树浇水,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呆呆地瞅着这些小树中度过。冬去春来,经历了风霜和干旱之后,栽下的600棵小树存活了100多棵,这使殷玉珍看到了希望。从此一场持久的人沙战斗开始了。
没有钱买树苗,殷玉珍就从娘家借了300元钱买了几头猪仔,希望能换点钱。丈夫也到外面给人掏粪、盖房子、干农活,他打工不要钱只要树苗。
1989年,丈夫白万祥在尔林川打工的时候,听做饭的老头说,村大院里堆了好多苗子没人要。夫妻俩如获至宝,他们借了3头牛,凌晨3时就从家里出发,赶到苗圃把苗条驮上就急着往回赶。不料途中狂风大作,又累又饿的殷玉珍实在走不动了,就抓着牛尾巴,一步步在沙海里挪动着,翻过一道道沙梁。大风一次次把苗垛子刮到坡底,她哭着鼻子一次次重新抬上牛背,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了,累得不想动弹了。可是不当天栽上树苗就会枯萎的,他们连饭都顾不上吃,喝口水就接着干活了。
19个冬去春来,6万亩沙漠变成了绿洲。
荣誉治沙女杰,殷玉珍.自从获得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女杰提名奖等一连串“重量级”荣誉之后,殷玉珍,这个深居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治沙女能手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关注。
殷玉珍从1985年开始种树,十几年来如一日,硬是让3万多亩荒沙披上了绿装。两年来,她的事迹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已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飞出国界,感动着一批批人前来,只想看看她的林地并种上几棵树。
人称“治沙女杰——殷玉珍”
投资去年,美国自由民基金会的赛·考斯基来到殷玉珍的林地上种树,并资助给殷玉珍5000美元。新疆小伙子何新强来到内蒙古,给殷玉珍送来了哈密瓜种子,并跟着殷玉珍夫妇造林育苗,一住就是两个月。北京退休专家陈淑琴先后四次来到殷玉珍的住地,带来树籽,表示要搞航天育种。还有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不少青年大学生也纷纷来到她的林地参观,并总要放点钱,种几棵树。
殷玉珍还保存着四、五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她虽然不识字,但她心里有一笔帐,几年来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她都投在了治沙造林上。她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的支持,也因此赢得了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