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波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杨家将天波门

天波府简介

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位于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

因杨业忠心报国,杨家将世代忠良,宋太宗赵光义爱其清正刚直,不善巧言谄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门的金水河边建无佞府一座,赐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并亲笔御书“天波杨府”匾额,下旨凡经天波府门前通过的满朝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

天波杨府建筑布局由东、西、中三个院落组成,其建筑规格按当时正一品武官级别修建,与杨业受封太尉和大同节度使的官职相一致。

杨业(俗称令公)的祖先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人,到杨业时迁往太原,其父杨信是五代时抗辽的著名将领,曾镇守过河曲(今山西河曲)和麟州。杨业原名重贵,是五代末年割据太原一带的北汉政权的将领。由于他勇敢善战,人称“杨无敌”。北汉统治者刘继元替他改名刘继业。在北汉时期,杨业做过建雄节度使,镇守今山西代县。由于契丹的侵扰,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北宋政权建立后,杨业一度劝说刘继元归附宋朝,共同抵抗契丹,刘继元没有答应。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围攻太原,北汉割据政权垮台,杨业恢复原姓,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名将军。这时,他已五十多岁。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边疆情况,委派他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剌史。

杨业的妻子折氏,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她出身于去州(今山西大同)大族。她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兄弟都是边关将领,在后周和北宋先后镇守过府州(今陕西神木东北),多次与契丹交战,保护北方的边防门户。出身于武将世家的折氏,善骑射,能征战,曾帮助丈夫杨业镇边建功。今山西保德折窝村还有折太君墓。在传统戏曲中,都作“佘太君”,是由于“折”、“佘”读音相近的关系。

七朝古都开封,自北宋以来素有“文包武杨”之美称,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叶已在民间广泛流传。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八野竖,皆能道之”。杨家将的故事千百年流传下来,家喻户晓,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光荣的爱国斗争传统。人民总是怀念、尊敬历史上抗敌爱国的英雄人物。当年“包青天”的清政廉洁为后人树立了吏治的典范,因而受到历代百姓的崇敬。北宋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满门忠烈,捍卫祖国、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是我们宣扬爱国主义的榜样。

杨家将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他们的英雄业绩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永存史册,光照后人。“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十二寡妇征西”这些壮烈的传说都和一个名字紧密相连——杨家将。杨家一门忠烈,是北宋的柱石之臣。

据传,北宋时有天波街,因天波门得名。杨业府第建在天波门内,后人称之为天波杨府,而当时称之为杨府。《如梦录》载:“(五神庙)庙西水坑内有古钟,仅露钟钮,掘之不能出,俗传为杨府聚将钟。西临孝严寺宋太尉杨业故宅。业死节朔方,其子彦昭,请改建为寺,追荐其父,太宗赐名为‘孝严寺’。“天波街应在孝严寺南。现今的天波杨府坐落在龙亭北路,是异地而建。

孝严寺于北宋末年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由僧人本福重建,孝严寺门前的街(即天波杨府)称为孝严寺街。明末,孝严寺毁于水患。清康熙年间重建,道光二十一年,黄河水围开封城,孝严寺部分建筑被拆除,用于护城。民国初期,孝严寺只剩一座孤寺,没有围墙,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前院剩正殿三间,后院有东西廓房各四间,正殿三间,西北角有古井一口,周围无居民。抗日战争期间,孝严寺被日寇拆除。建国初期,此处一片荒凉,后逐渐形成街道。1995年,由龙亭区地名办公室和市地名办公室向市政府申报,经批准,命名为现在的孝严寺街。孝严寺的古井,早已被填平,毫无痕迹。现在的孝严寺街不是一条街,但作为历史的见证会保留下去。

杨家将传说关于杨家将的传说

杨家将前仆后继、满门忠烈的高尚民族气节和精神为世人所景仰。杨家将的传说和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民间的口碑文学里,经久传诵,历千年而不衰。“杨家将血战金沙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等,当聆听着这些杨家将出生入死的动人故事时,我们心中便会翻卷起历史的波澜和真实的感动……

北宋欧阳修在杨使君墓志铭中有提到杨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由此可知,杨家将的故事早在欧阳修时就已普遍流传在街头巷尾了。其后由于宋元说话风气十分盛行,杨家将的故事自然成为说书人最好的题材。

杨家将故事从第一代的杨业(即杨令公)归宋开始,即展开一场又一场可歌可泣的故事。杨令公遭潘仁美陷害,在狼牙谷撞李陵碑而死,长子渊平、次子延广、三郎延庆,皆死于战场;杨四郎为番兵所擒,后来在辽国暗助宋朝;杨五郎出家逃难;七郎遭潘仁美万箭攒身而死,其惨烈直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至此,杨家仅存杨六郎接续血脉,再由杨宗保传至杨文广,承继祖先之余烈,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撒热血。

更难得的是,其间还写到杨门女将不让须眉的事迹,例如:穆桂英、琪八娘、瑛九妹、宣娘等。杨家一门五代,不分男女,皆为不世之英雄。最后写至杨怀玉因不堪奸臣凌辱与残害,举家归隐太行,躬耕田野。结束了杨家忠义的事迹,历经六朝天子〈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其影响力之大,古今罕见。杨家将可为国之柱石,换言之,没有杨家将就没有安定的大宋江山。

宋朝开国之初,太祖赵匡胤见五代军人拥立将帅之风,妨害国家之安定,于是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压抑武将的发展空间,虽使宋朝文风大盛,却也使国势积弱不振,屡遭外族侵凌而无力抵抗。此时如果没有这些良将保卫国家,大宋江山早已成为外族的囊中物了。可悲的是,武将常受文官的挚肘于陷害,往往抑郁不得志,甚至随时可能遭到杀身之祸。杨家身负抗辽保宋的大任,自然也不例外。历代都难逃奸臣的迫害,从潘仁美、王侁、王钦、谢金吾、狄青以及张茂,皆无所不用其目的想打倒杨家将,杨家众将也数次险遭抄家拆屋的命运。

所幸尚有一些忠贞之士鼎力支持,才使杨家将的英勇事迹得以代代相续。其中代表人物有八大王、寇准、包拯、以及后来的周王。使读者在观赏本书之余,除了有感于杨家为朝廷出生入死,却换来奸臣陷害,人君何其不明,天道何其不彰。道尽忠臣的凄凉与辛酸;更让人切齿深恨奸臣残害忠良。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演义小说。读者不仅赞叹杨家将的忠义,杨家众将更是个个身怀绝艺,杨令公勇猛过人,六韬三略无一不精。杨六郎更是武艺超群,以其勇猛与智慧收伏山野强寇,使其为国家出力。杨宗保、杨文广更得神人传授仙术。除了杨家将之外,还有些值得一提的人物,如胆大心细的孟良;勇猛朴实的焦赞,以及岳胜的骁勇,使《杨家将演义》更加生动活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