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概况“侗乡之都”黎平,古称“黎平府”,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边缘,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接湖南靖州、通道县,南连从江县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倚榕江县,北靠锦屏县、剑河县,系侗乡腹地、侗族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为东径108°37’—109°31’,北纬25°44’—26°30’。全县 15 个乡 10 个镇, 403 个行政村,面积 4441 平方公里,总人口 49.8 万人,侗、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占 82 %,其中侗族人口占 70 %, 约 35 万人,是国家对外开放县。县人民政府驻德凤镇,邮编:557300。代码:522631。区号:0855。拼音:Liping Xian。
历史沿革清置开泰县,1913年置黎平县。县西有黎平守御千户所,县以此名。
元置上里坪、曹滴洞、洪州泊里、新化、龙里、八舟、容江巴黄等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更置潭溪、曹滴洞、洪州泊里、八舟四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十八年(1385年)置五开卫;二十年(1387年)置中潮、黎平二千户所,属五开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黎平府;十二年(1414年)以原思州宣慰司所领潭溪、曹滴洞、洪州泊里、八舟、古州、西山阳洞、福禄永从七长官司来属;宣德九年(1434年)并新化府入黎平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五开卫属贵州,改为开泰县,隶黎平府,附郭,并加潭溪司、八舟司、洪州泊里司吏目州同职衔。
民国二年(1913年)改黎平府为黎平县,改开泰县为锦屏县,属黔东道;三年(1914年)以洪州吏目地置洪州分县,属黎平县;二十四年(1935年)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地;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洪州分县,并入黎平县;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000年,黎平县辖10个镇、1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5853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德凤镇 49869高屯镇25304中潮镇27841孟彦镇15509敖市镇12658九潮镇22438 岩洞镇 13127 水口镇 31809 洪州镇 25729 尚重镇 27808 顺化乡 4509 雷洞乡 11274 永从乡 15563 罗里乡 14852茅贡乡14156 坝寨乡 11773 口江乡 8830 双江乡 18310肇兴乡 19383龙额乡21163地坪乡17249 德顺乡 14643 大稼乡 14233 平寨乡 10467 德化乡 10036
2003年,黎平县辖10个镇、1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个街道办事处,403个村委会、18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50.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2.2万人,非农业人口3.09万人。
黎平县辖10个镇、13个乡、2个民族乡:德凤镇、高屯镇、中潮镇、孟彦镇、敖市镇、九潮镇、岩洞镇、水口镇、洪州镇、尚重镇、顺化瑶族乡、雷洞瑶族水族乡、永从乡、罗里乡、茅贡乡、坝寨乡、口江乡、双江乡、肇兴乡、龙额乡、地坪乡、德顺乡、大稼乡、平寨乡、德化乡。
自然资源黎平县属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全县江河径流总产水量约26.60亿立方,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80210千瓦,其中长江水系42820千瓦,珠江水系37390千瓦,可开发电能为31720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39.5%,其中长江水系16060千瓦,珠江水海15660千瓦。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78公里,高于全省平均值0171公里。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325.9毫米,最多年份1690.4毫米,最少年份1093.1毫米,年均蒸发量1255.9毫米。
全县地下水蕴藏量达2.8亿立方米,占地面水的10.7%。
全县较大的河流有六条,河流总长3480公里,占地43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系较大的河流有:孟彦河、八舟河、洪州河,珠江水系有南江河、双江河、育洞河。
黎平县于1998年接通国家电网,县境内建有220KV变电站一座,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8座,国家电网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寨,黎平已列为黔东南州"西电东送"的前沿站。电力资源丰富。
全县境内建有500千瓦以上水电站3座,其中装机容量最大的为双江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为3×2500千瓦,一期工程完工,现装机容量为2×2500千瓦,其次为八舟电站,装机容量为2×1000千瓦,全县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1万千瓦。
黎平县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有32种,金属矿主要有沙金、褐铁矿、磷铁矿、赤铁矿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矿、水晶矿、高岭土(白垩土)等。具有开采价值的有:三什江沙金矿,已探明储量2.56万两,平均品位2.01克/吨-11.3克/吨。洪州镇的高岭土,经化验与洪江瓷土相当,可制作陶瓷,矿源约几百吨,主要分布在洪州镇境内。
黎平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立体农业"气候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多样。黎平农业资源有以下特点:
(一)地貌类型多样,河谷、平坝、丘陵、山地由低到高逐级排列。
(二)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气候灾害频繁,地域差异显著。
(三)土地资源山丘多,耕地少,冲沟坡榜多,平坝少,稻田多,旱地少,中低产田多,高产稳产田少。
(四)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多样。
(五)水利资源较好,水利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
(六)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可脱离种植业而从事其他行业。
(七)动物资源丰富。
种植业区可分为:
1、西北部低中山,峰丛深谷一年一熟或两熟区。
2、中部低山、丘陵、河谷、平坝粮、经、肥一年两熟或三熟区。
3、东南部低山峡谷,粮、油一年两熟区。
4、南部丘陵、河谷、平坝、稻、肥(油)一年三熟及柑桔、甜橙、甘蔗种植区。
高牧区可分为:
1、东北低山丘陵猪、禽、牛、羊区
2、南部低山河谷牛、羊、猪、禽区
3、西北部低中山羊、牛、猪、禽区
黎平县森林资源丰富,蓄积量大,以产杉木为主,故有"杉木之乡"之称,属贵州省十大林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8%,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栎、楠竹。全县林业用地557.9万亩,有林地面积317.3万亩,其中经济林14.2万亩,茶园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44%,活立木蓄积量1179.5万立方米,楠竹蓄量居全省第二位,面积8.4万余亩。县内常见的植物为76科,224属,512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珍惜树种有:秃杉.蓖子三尖杉、柔毛油杉、银杏、鹅掌楸、观光木、香果树、马尾树、伞花木、柏乐树、红花木莲、凹叶厚朴、闽楠、清檀、白辛等25种,其他野生资源植物200多种,丰富的野生中药才达1200余种,有批量开采价值的有600余种,
珍稀树种有: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秃杉
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啄核桃、伯乐树、蔸子三尖杉、十齿花、马蹄参、香果树、伞花木、银杏、鹅掌秋、马尾树、观光木。
属国家三级保护的:穗花杉、黄枝油杉、柔毛油杉、凹叶厚朴、红花木莲、乐东拟单性木莲、闽楠、华南五针松、青檀、白辛树、银鹊树、红木。
属贵州省重点保护树种:三尖杉、南方红豆杉、桂南木莲、深山含笑、阔叶含笑、亮叶含笑、擦木紫楠、小叶红豆、花榈木、木荚红豆、华南桦、青线柳、木荷等。
中草药资源
黎平山大宝多,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我县药用植物有桔梗、金银花、三颗针、勾藤、半夏、独脚莲、三百棒、续断、杜仲、栀子、黄柏、山楂、乌梅、通草、竹莎、金边小黄草、竹节人参、中华秋海棠、中华雪胆等数百种。近几年人工引种栽培的有天麻、杜仲、川贝、茯苓、玉竹、太子参、沙参、牛夕等。丰富的野生中药才达1200余种,有批量开采价值的有600余种,松茯苓、天麻、五倍子、杜仲、黄连、金银花、何首乌等十分丰富,有关专家称为“国内为开发的天然药库”。此外山野之中还栖息着不少珍禽异兽等有价值动物,如大鲵、苏门羚、穿山甲等国家珍稀动物。黎平黄牛、黑山羊在省内外久负盛名。
旅游资源侗都黎平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山川秀丽,景物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平均气温 15 ~ 25 ° C 。是旅游、观光、度假之佳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民族英雄何腾蛟墓,有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堪称“古木化石”的杉阴沉木,有誉为民族建筑奇葩的花桥、鼓楼,有侗族信奉的女神“萨岁”,有侗族人民崇拜的英雄人物吴勉的遗迹、遗址。南泉山、五龙山、弄相山、老山界,山峰奇秀,或寺庙巍峨,景中有景,或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八舟河景区,自然风光旖旎,喀斯特地貌奇特,仙人岩、桂花台、鸬鹚架等地风景宜人;飞龙洞、烟霞洞、仙人洞、十二湾、地扪洞等地底溶洞巧夺天工。高屯天生桥,桥宽 130 米,拱高 30 余米,巨岩飞跨 120 余米,连接两岸峭壁,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黎平是侗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海洋,是侗戏的发祥地。侗戏鼻祖吴文彩的陵墓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其家乡被命名为“侗戏艺术之乡”。尚重以及洪洲琵琶歌,三龙侗族大歌,肇兴鼓楼很是文明遐迩,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瑰丽奇美的民族工艺品。作为侗乡腹地,一块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民族文化宝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旅行家、文学家、艺术家前来寻幽探奥、采风创作。正因为如此,黎平这片土地获得了“侗乡文化发祥地”、“艺术原生地”、“歌的海洋、诗的家乡”的美誉,今人心弛神往。
世界之最黎平县有四项世界之最,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一个县能有四项世界之最,这在贵州乃至全国都较罕见。
最大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
最早的侗族鼓楼雏型——述洞独柱鼓楼;
埋藏于地下最久、体积最大的阴沉木——杉木阴沉木;
最大的侗寨鼓楼群——肇兴鼓楼群
乡镇简介德风镇
历史文化名城德凤镇是黎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德府城。追溯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早在秦代,已有人繁衍生息,隶属于黔中郡。汉唐宋元,绵延不断。南宋理宗宝祜年间(1253-1258年),设潭溪、八舟等军民长官司,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设上黎平军民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明清时期,先后设五开卫、黎平府、开泰县于五脑寨(今德凤镇)。
德凤镇内,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飞檐翘角,鳞次栉比。著名的有两湖会馆、成德桥、玉带桥、神鱼井、西佛崖等胜迹。城东二郎坡,有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红军长征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在此举行会议,作出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在危机关头挽救了红军,并从政治上,思想上为遵义会议德召开奠定了基础。
名城德凤,俊杰之士,联翩继起。明乙丑科进士龙起雷,职撰大理寺评事。辛丑年科进士梅友月,官至吏部政司副使。户部员外郎朱万年出任山东莱州知府,明廷追赠太常寺卿,清廷授予“烈愍”称号。明末湖广巡抚何腾蛟,联合李自成余部抗清,对立支撑南明半壁江山,兵拜兵部尚书、大学士,加封太师、定兴候。就义后,追封中湘王,授“文烈”称号,清廷授“忠诚”称号。
1、翘街,又称东门街,尚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这条街位于城东面,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一共里余。此街两头高,中间底,形状如翘起德木扁担,所以称为“翘街”。远远望去,以排排风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风火墙上翼角飞翘,墙上的彩绘精美细腻,房屋的门窗装饰,图案古朴。此街面为石条和卵石铺墁。翘街的小街小巷数不胜数,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这些巷道,卵石墁街,石梯连接。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
1984年4月,美国(纽约日报)前总编辑、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尔一行三人,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旅行道黎平,在参观了“黎平会议会址”之后,特意观光了翘街的古建筑群,赞叹不已。说他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从江西宁都道黎平,还未见过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群体,难得啊!贵州省一位建筑专家看后说“贵州境内唯有这一家”。
2、两湖会馆。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创建的两湖会馆坐落在翘街胡家坪,它石贵州省众多会馆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如今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3480平方米的面积内集戏楼、禹王宫、佛殿、水上亭、三楹阁楼为一体。主体建筑禹王宫内,匾额、楹联琳琅满目,攻击二十余块,有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的墨宝“绩著平成”,有湘潭探花石成藻的“诞敷文德”,被人们奉为至宝,已收入《中华名匾大全》。
3、南泉山。“南泉山乃黔省一名山也”,这石古人对此山的定位评价。此山位于城南里许,石著名的风景胜地。据《黔南识略》、《贵州通志》、《黎平府记》记载何显示的泉山景物:“南泉山叠嶂丛林,明建三寺于山,游人络绎不绝,为最名胜。山有八景:古松若虬、曲径盘空、石龙吐水、双井霭雾、桂苑秋香、空中楼阁、孤顶浮岚、夕阳返照。南泉山大殿左侧,酷暑饮之极清凉,故名南泉山。”明洪武年间建三寺,计有大佛殿、灵宫殿、宝顶庵正殿、四楹楼阁、蛟亭、南泉亭等建筑物,依山就势,建于半山腰,层层叠上,既有明代之端庄持重,亦不失清代之玲珑秀丽。寺殿山门呈八字形,上有一横匾书“雅若祗园”,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马足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山花涧月禅心应自此中生。”整个建筑蔚为壮观。南泉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
4、名城名井。德凤镇被誉为泉城,城内计有七十二口名泉,翘街的韩家井,双井巷的双凤井,忠诚巷的神鱼井,大井巷的大井,三牌路的向家井、戚家井,城南隅的琵琶井(又名洗剑井),城西隅的火焰山井,螺蛳井,城北隅的鉴泉等,形状各异,泉汁甘美,且有它们神奇的传说故事。
5、黎平会议会址。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由湖南通道入黔,攻克黎平。1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博古李德(列席)等,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进军路线问题,从思想路线上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黎平会议会址原为“胡荣顺商号”,是一座四周建有风火墙,内套木结构,分三进,前底后高的明清建筑四合院。这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建筑物于80年代初为陈列馆;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对外开放的窗口。
高屯镇
位于黎平县东北部,距县城 17 公里,地处锦屏、湖南靖州两省三县交汇处,与新化等六个乡镇毗邻,是黔东南州有名的边陲重镇,是黎平对外开放的黄金口岸。全镇国土面积 282 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 430 米,下辖 15 个行政村, 3 个厂(场),1 个居委会,全镇人口 27000 余人,是侗、苗、布依等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及水果的生长,是全县有名的粮、油、茶、果的主产区。全镇耕地 20484.8 亩,年产优质稻 12190 吨,茶叶 250 吨,干茶籽 800 吨,水果 2 万余吨,中药材 170 吨。其中我镇出产的优质油奈已挤身于广西、广东、香港等省区的水果市场,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潜力;桂花台茶厂生产的“古钱茶”、“银杏茶”更是闻名遐迩,响誉国内外。 物产的丰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境内的高屯、中黄两个集贸市场,均为百年老市,是周边乡镇 农产品的集散地。“高屯牛市”更是湘、黔、桂三省边界县的商品牛交易中心,年商品牛交易量达 1.3 万头。
高屯镇境内资源十分丰富,有杉、松、梓、樟及银杏等林木 700 余种,楠竹、斑竹等竹资源 10 余种,森林覆盖率达 60% ;矿藏有铁、锰、铝、锑、金、煤、金刚石等 20 余种,大理石、石灰石、陶土蕴藏丰富。境内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是我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这里有风光旖旎的八舟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有雄奇壮丽的天下第一桥——天生桥,有神奇瑰丽的鸬鹚架,有国家级东风林场植物园。众多景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镇区四周。
高屯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八舟河风景名胜区以秀、美、雅的神态而折服人,置身其中,八舟河犹如一条碧蓝的飘带,浮游在山峦起伏的丘陵、草场、森林之间,银链般巧妙地将“平湖飞瀑”、“草园春色”、仙人岩、画壁长廊、少寨田园风光、桂花台、鹭鸶架、江心岛等景点联在一起,山光水色相映,犹如璀璨明珠,令人心旷神怡。青山两岸,碧水其中;幽谷鸟啼,桂花飘香;水车吱呀,小桥、流水、田园、农家构成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迷人画卷。舍舟登岸,或入林中小憩,或入溶洞观赏地下龙宫,你会赞叹巧夺天工在这里变得如此绝伦绝美。
位于高屯镇东南二公里是举世无双最大的天然石拱桥,此桥不暇人工,天设地造,拱型规整,拱腹圆滑光洁,宏伟壮观,桥身长 350 米,桥拱跨度最大为 118.92 米,最小为 88.5 米,桥宽 138 米,桥拱高 33.64 米,拱上岩层厚 40 米,连接两岸峭壁,堪称“世界之最”。此桥为一条巨大石山岭平地起拱,像一道彩虹横跨于江水之上,桥孔进水面稍大,略呈喇叭形。桥身有石洞数个,人称“拱上洞”;桥上另有两紧密相连的小桥,人称“姊妹桥”。桥顶及桥壁两侧有石柱、石笋、石岩、溶洞千姿百态。潺潺流水,从桥下穿流而过,蜿蜒在嶙峋怪石之间,滋养着这里葱郁的亚热带植被。一路走来,峰回路转,青山滴翠,郁郁葱葱,山中百鸟鸣唱,飞歌欢舞,与人同乐,古人诗咏此桥:“千峰万壑隐神奇,气魄恢恢令讶疑,岩树山花长扬傲,潭幽水静引人迷。天桥虹贯通仙阙,地轴门穿达鬼墀。此景惟应上天有,缘何造化竟斯移?” 国内外专家到此桥考察时,都发出同样感叹:“世界之最的高屯天生桥,不仅是中国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的宝贵遗产。”
◆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黎平[1],女,汉族,1964年1月生,四川荣昌人,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贵阳师范学院

地理专业毕业, 大学学历,理学学士、律师。
1980.09—1984.07 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专业学习;
1984.07—1986.05 贵州省镇远县两路乡妇联副主任;
1986.05—1993.09 共青团贵州省镇远县委副书记(1992年获全国律师资格证书);
1993.09—1996.01 贵州省镇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6.01—1998.06 共青团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其间:1997.03—1997.07 在贵州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8.06—2001.03 贵州省黔东南州监察局副局长(其间:1998.09—1998.10 在中纪委、国家监察部法规培训班学习);
2001.03—2001.07 贵州省黔东南州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
2001.07—2001.08 贵州省黄平县委副书记;
2001.08—2001.12 贵州省黄平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2001.12—2006.10 贵州省黄平县委书记(其间:2004.09—2005.01 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培训班学习,2000.04—2002.04 在北京工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结业>);
2006.10— 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黎平[2],男,汉族,1956年8月生,贵州黄平人,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

1974.08——1978.09 贵州省安龙县木城公社雷庄生产队当知青;
1978.09——1982.08 贵州省工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08——1987.06 贵州省安龙县水电局设计队副队长(其间:1986.03—1987.01 在安龙县普坪乡挂职任扶贫副乡长);
1987.06——1991.05 贵州省水利电力厅政策研究室工作;
1991.05——1996.07 贵州省水利电力厅水政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
1996.07——2001.01 贵州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
2001.01——2003.06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2003.06——2006.04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兼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局长、党委书记(其间:2002.09—2005.07 在职就读贵州省委党校行政学专业并获研究生学历);
2006.04——2007.02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2007.02——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