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武威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东经102°07′-103°46′,北纬36°31′-37°55′。与之接壤的县市有:南边永登县,东边景泰县,北边武威市凉州区和古浪县,西北边肃南县,西边青海省门源县、互助县、乐都县。面积68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1万。邮政编码733200,电话区号:0935。县政府驻华藏寺镇。
天祝地势西部高峻,而东南逐渐变低。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2040-4874米之间。境内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马牙雪山、雷公山、牛头山、歪巴郎山、代乾山、干沙峨博、磨脐山、响水顶、卡洼掌等。全县以代乾山及乌鞘岭、毛毛山为界,岭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强川河、石门河等为黄河水系;岭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为石羊河水系。属寒冷高原性气候。日照时数年均2500-270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8-4摄氏度之间,相对无霜期90-145天,年均降雨量265-632毫米之间。
目前下辖:安远镇、哈溪镇、华藏寺镇、打柴沟镇、炭山岭镇、赛什斯镇、石门镇和松山镇;天堂乡、朵什乡、大红沟乡、东大滩乡、西大滩乡、赛拉隆乡、毛藏乡、东坪乡、祁连乡、旦马乡和抓喜秀龙乡。
一、地理位置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祁连山东端,东靠景泰县,南接永登县,北邻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境内兰新铁路、312国道纵贯南北。山脉与交通线交汇的乌鞘岭是地扼东西的通道,势控河西的咽喉,地势险要,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全县辖域面积7149平方公里,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共22.14万人。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有郁郁葱葱的苍茫林海,终年积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广阔草原及大小10多条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属大陆性高原气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
二、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天祝”,以境内天堂寺(天堂乡驻地)和祝贡寺(东大滩乡境内)取首字得名,是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历史悠久,在县城西南部的东坪乡罗家湾、小沟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场文化遗址。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伴随社会的发展,天祝行政区划历经变更。1936将永登县所属藏区改为天祝乡,1938年天祝乡又改为永登县第四区,1940年恢复为天祝乡,1949年解放后为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1953年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区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61年,撤张掖专区后属武威专区,现属武威市所辖。
天祝藏族在历史上实行部落制度,藏语称“措哇”。1936年成立天祝乡时共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51年7月24日古浪县的安远驿行政村划归天祝自治区,9月22日区政府由南冲寺迁至安远驿。1952年全区下设6区30乡。1953年10月撤销四区的四乡、五乡,成立6个乡,当时全县共有6区34乡。1956年先后将永登县的岔口驿乡、赛什斯藏族乡、古城乡,武威县的铧尖乡、南山乡,永昌县的泱翔乡划归天祝县,全县为6区40乡。1957年将6个区更名为永安、华隆、夏玛、哈溪、祁连、莫科,撤销安远乡,成立安远镇,全县为6区39乡1镇。1958年8月5日,全县撤销区、乡(镇)成立7个人民公社和20个牧场,同年12月20日,古浪县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辖17个人民公社。1959年2月25日,祁连公社划给肃南县,8月1日除铧尖、泱翔大队外,祁连公社划归天祝县,至此全县共11个公社。1962年元月,恢复天祝、古浪两县建制,全县改为7区48公社。1966年撤销7个区公委,全县设30个人民公社1镇10个牧场。1968年为14个公社1镇10个牧场。1971年祁连、旦马公社和旦马牧场划给武威县,1982年又划归天祝,1983年全县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设7区45乡1镇,1984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天祝藏族自治县驻地迁至华藏寺镇。1985年10月,撤区并乡为5镇17乡。2001年石门、钱宝、赛什斯乡撤乡设镇。2004年进行乡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柏林乡、朱岔乡、钱宝乡,全县为8镇11乡,即华藏寺、打柴沟、安远、石门、炭山岭、赛什斯、松山、哈溪等8个镇,东坪、赛拉隆、天堂、大红沟、毛藏、祁连、旦马、朵什、西大滩、抓喜秀龙、东大滩等11个乡。
三、自然资源分布
天祝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矿藏、森林、草原、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兰新铁路、312国道、西兰乌通讯光缆横穿县境;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畅通便捷,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天祝地域辽阔,矿藏丰富,矿种和矿化点多,已发现的矿床、矿点、矿化点134处,查明的矿种22种。其中煤炭储量2.5亿吨,石膏2亿吨、石英石和石灰石达到4亿吨以上,还有金、银、铜、铁、锰、稀土、白云岩等金属、非金属资源布点较多,储量可观。物产资源富饶,农畜土特产品丰富,有农作物品种400多种,林木品种100多种,家禽家畜品种20多种,还有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驰名中外的“岔口驿马”和毛皮肉兼优而享有盛誉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有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40多种,名贵中药材100多种,山珍名贵野菜20多种。境内水源充足,有金强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多条内外流河,年径流量8亿立方米,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林木资源种类繁多,有天然水源涵养林280万亩,活立木蓄量3.72万立方米,植被覆盖率达80.7%,森林覆盖率为27.4%;境内文化古迹和景点多,有始建于唐宪宗年间闻名遐迩的古刹天堂寺,风景险峻秀丽的“天祝三峡”,宏伟壮观的“引大入秦”工程。天祝县自1996年开始启动旅游产业已来,现已开辟以“天祝三峡”、石门沟、马牙雪山、抓喜秀龙草原、祁连布尔智为代表的多处旅游专线,开发景点20多处。
四、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状况
自治县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天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全县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通过引进招商引资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天祝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天祝县注重政策扶持,在产业导向、投资方式、税收、土地、服务承诺、落户及引荐人奖励等各方面制定了积极的优惠政策。在产业导向方面,重点鼓励特色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资源、特色产业、房地产、环境治理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在投资方式上,中外投资者可依法采取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尤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发展的大型基建项目,县外投资开办矿山的独立企业、县外投资者来天祝县开发或“四荒”种草种树、外商投资建设的专业市场、引商投资兴办或联办的公益性项目、外商投资建设的房地产项目等都予以重点扶持;在土地使用方面,凡来我县兴办企业的国内外投资者,均可以按出让、租赁和划拨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在服务承诺方面,天祝县规定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对投资者采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的“一站式”服务办法,招商局及相关部门派专职人员入住企业,协助领办、代办有关手续。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天祝县还制定优惠的落户政策和人事制度,规定凡到天祝投资兴办实业的人员,户口是否迁移可自愿选择,并对引荐引进资金或贷款在该县形成固定资产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天祝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完成了一个个招商引资项目。
天祝县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注重突出产业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提出了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素质,加快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确定了今后五年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即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总纲,突出实施科教兴县、基础优先、开放带动三大战略,着力打造中国民族自治第一县、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西北生态旅游避暑胜地、雪域高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四大品牌,集中力量发展白牦牛、旅游、特种养殖、特色种植、藏酒藏药五大特色产业。
天祝县的水利事业,在解放前规模甚小,成效甚微。自治县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陆续建成了一批小型水库,金强河流域的渠系配套不断延长完善。至“十五”末,全县共利用国家、地方和群众投入的资金近1.6亿元,建成灌溉、防洪、供水、发电等各种功能的小型水利设施累计达200余项,总计发展农田和林、草地灌溉面积12.25万亩,解决了近20万人、4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6平方千米。电力事业发展迅速,至2005年,全县建有35千伏变电站9座,输电网络结构合理、网架坚强,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9.2%。
解放后,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复线至2005年完成土建工程,全长20.4公里的乌鞘岭双隧道已经贯通。2001年,新建的312国道主干线二级汽车专用线建成(亦称连霍高速天祝段)。全县有12条县乡公路,全长382.5千米;78条乡村道路,长743.2千米。全县各乡镇均已通客车。邮电通信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更新快,移动通信业务、无线市话业务、宽带网络业务相继开通,市内电话和农村电话业务迅猛发展。以县政府网站为核心的县域信息网络初步形成,网络信息用户日益增多。
现在,全县22万干部群众正在县委书记张延保,县长马国荣的带领下,全力进行经济建设,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团结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自治县正在崛起。
五、旅游文化
(1)天堂鸟度假村
天堂鸟藏土风情度假村位于甘青两省交界美如玉带的大通河北岸,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的扎西滩,周围山形自然形成八宝形状,这地理环境与《噶当宝典》中预言的观音圣地完全相符,是一处景观奇特、风光绮丽、生态原始、民风淳朴、别具情韵的风景区。
村内设国际会所、商务中心、主题餐厅、藏酷酒吧、森林别墅、阳光小屋、激情漂流、情侣帐篷、马术俱乐部、桑拿洗浴、雪域珍宝艺术宫、风情演艺厅、休闲、美容、养生等项目和设施。浓郁古朴的华锐藏羌民俗风情,独具风格的绿色生态旅游,原始深邃的佛教神秘文化,是休闲度假、各型会议、旅游观光、登山探险、朝靓圣地的绝佳去处。
(2)石门寺
石门寺,藏语称嘉格戎寺或雅隆图尔钦寺,旧寺初建于明崇祯初年,建寺人为达纳活佛罗桑丹巴曲吉尼玛,为天祝达隆寺第二世达隆佛。他生在青海省夏琼寺附近的多巴村,五岁时在扎藏寺(今临夏)坐床、学经,后到西藏拉萨哲蚌寺郭芒扎仓求学,并在昂仁地方巡回辩经,在札什伦布寺担任过密宗喇嘛。根据班禅大师的授记返回安多,先后担任过韩达隆寺、天堂寺、先明寺、大通大寺、郭隆寺等处法台。他主持修建石门寺之后,又修建松山达隆寺,为这两座寺院及所属奚谷卡庄园之事,曾四次赴京晋见康熙皇帝,被任命为茶关司达喇嘛,曾为寺院事务四次到过西藏。康熙母去世后,他进京诵经超脱,并为全国大旱做法求雨,深得皇帝宠信,被封为呼图克图、御赐全套马鞍鞯、48两金的黑金印和白檀木印各一枚,另有圣旨封册、皇室文书、匾额、虎牌等。这位达隆佛,当时在全国很有名气。
(3)天祝三峡
天祝三峡:即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三峡是主要旅游观光的风景区,并在1999年1月7日被评为省级A等森林公园。在2002年跨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行列。在2006年被评为AAA级风景区。
朱岔峡
过石门沟,翻越海拔3200多米的五台岭,便可到达朱岔峡。朱岔,藏语意为两条水相汇到一起的地方。它全长二十多公里,是天祝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从东头到西口,全是山势高峻,河道深切的峡谷。入山峡,在这天然的艺术长廊中,你便能饱览到一幅幅神笔绘成的山水画卷,谛听一曲曲万籁交响的乐章,两面高山上薄云天,阴山绿荫如织,松涛阵阵,阳山危岩绝壁,峻峭奇绝,峡谷狭窄处,两面山峰林海遮天蔽日。朱岔峡,作为祁连山东端林海中一条有名的深峡幽谷,气候是天祝境内最好的地方之一。春天,冰雪消融,溪流淙淙,阳光婆娑,桦林叶翠,到处是一派盎然生机;盛夏,鲜花烂漫,绿荫葱葱,百鸟啼啭,清爽宜人;而秋天,那满山的红桦朝霞濡染般红得像火,苍翠的松柏林浓墨泼就似的傲霜斗寒,更会令你产生无尽的遐想;隆冬又是雪染山崖,霜压翠柏,一幅琼崖玉树的北国风光。不知不觉出了峡口,可以看到朱红色的山体,──这就是颇有名气的本康丹霞地貌景观。本康是藏语,它的汉语意思是十万众佛所在地。修建完整的本康,无论是纸做得还是泥塑都须凑够十万个才能修一座本康。本康作为一种佛教文化的存在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祝本康胜景是天祝旅游景点中圣洁的一道风景线,本康文化与本康胜景,相互衬托,浑然一体。这些朱红色的山体造型玲珑奇巧,移布换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象型。这里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由窗梭状宫殿式和峰窝式丹霞地貌组成,有着“灿若朝霞,色如渥丹”之美誉,它的形成约在7500万年至1亿年前的白垩系时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亡。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是青壮年时期的丹霞地貌。缓缓步行,本康老人、骷髅头、格萨尔王神箭洞、一线天、仙桃石、八戒贪睡、壁虎盗仙草、石猴出世、坐佛、巨晰、双狮山、本康麦积、巨象山(窗梭状宫殿式丹霞地貌)、飞来石、天窗月、狐狸精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让人目不暇接,联想万千,听娓娓道来的神奇传说更让人叹为观止。
金沙峡
以山奇、石怪、水碧、谷幽为基本特征。这里森林茂盛,花香鸟语。驱车而至,原始森林的气息立即扑面而来,上百亩的原始森林可谓隐天蔽日,松、杉、杨、桦……各种树木、矮小灌木应有尽有,老则古木苍干、老树虬枝,少则娇腕欲折,翠如春草,可谓祖孙好几代了,或是慈母携子,或是连理并蒂,或是姊妹情深,或是鸳鸯戏水,真可谓枝枝交错,叶叶相映,各有关联,难分难舍。山谷之间是委蛇徐行的小溪,清水绕树而行,不时的变幻着姿式,每有高低落差,便有叮叮咚咚或哗哗啦啦的奏鸣曲形成,峰回路转,茂密的森林退做了背景,大宛沟的野花立即充塞了视野,野菊花、玫瑰、蕨麻花……五颜六色,漫山遍野,稍有风过,则花涛浮动,花潮荡漾。顺峡直上,一路有着美丽传说的仙人峰、仙人洞、仙人泉、痴心石、姊妹峰、仙人棋盘、合家欢乐古树等景观争相呈秀,维妙维肖。散布于林间草坡的樱桃、野葡萄、草莓等珍果供您信手采摘,尽情品尝。傍晚的金沙峡,硕日渐坠,红霞如染,峡谷内金光四溢,天池浑然融为一体。夜晚,您可以到农家山庄做客,体验农家的生活情趣,也可夜宿帐蓬、饭店,倾听大通河波涛和远山峡谷内隐隐约约的山风虫鸣。
先明峡
和金沙峡一山之隔的先明峡,峰峦叠障,劲松盘根错节,翠柏苍劲挺拔,细柳曼舞河畔,满眼的绿色苍翠欲滴,这里有亚洲之最的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倒虹吸,落差107米,如巨龙横亘于两座高山之间,为秀美的自然景观平添了一处人为的宏伟和壮观。
(4)本康丹霞地貌
科拉,亦称库伦,为蒙古语,圆圈之意。虽是蒙古语,但和藏语科拉意思完全一致。科拉属天堂乡,包括科拉口、奔康、那拉、华隆、铁匠湾、嘉隆、察干、雪龙、哈湾、恰子、保干、藏干等自然村组成藏、蒙古、汉语地名。除藏族外,90%以上的都是青海互助、门源等县人。
从朱岔翻过嘉隆山,便到了科拉,映入你眼帘的上为老爷(人)头及参差不齐的红崖一座连一座,其中夹杂一些森林,非常奇特。嘉隆山,一片青翠,桦、杨、柳、松各显其美。笔者在1971年到科拉中学工作时,嘉隆山光秃秃的,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只有数十根少枝缺叶的光杆老松苦苦挣扎,后天堂林站作为全封山进行营林,十年后便长成了茂密的林山,山兔、野鸡及其它禽兽不时出没,成为全县林业战线的一个样板。
特色小吃
(1)野生菜:天祝有名的野生菜类有蕨菜、鹿角菜、柳花菜、狼肚菜、野蘑菇、石葱、野韭菜、筒筒菜、鸡冠菜、水皮、野胡萝卜(俗称赛人参)、蕨麻、天生菜、苦苦菜、石花菜等数十余种。
蕨菜 又称龙爪菜,分绿菜、红菜、紫菜等,天祝蕨菜为绿菜,盛产于天祝三峡及大通河流域的森林之中。
(2)菜花合子:当油菜含苞待放时,取其上段用开水浸过,清油炝拌,加上调料作为馅子,白面为皮,包成三角形、半月形和荷叶形的合子,生煎或蒸熟食之。
(3)哈力海:土族特色的小吃,做法是将鲜嫩的荨麻晾干,粉碎,和青稞面拌成稠粥,佐以调料,再用油饼卷起来食用,味美可口,健脾开胃。
(4)青稞面搓鱼子:将青稞面和好,搓成圆形面条,有长搓鱼和短搓鱼两种,长的约尺余,短的三四寸,佐以绿菜、蒜泥、油泼辣子、芥末等,吃起来滑爽可口。